杭州
“膜力”能有多大“魔力” 萧山膜材料小镇何以点亮新“膜”法
2023-12-04 13:04  浏览:519

杭州攀登“全国一流总部经济中心”的新征程上,总部企业扮演着怎样的赋能角色?

前不久,2023年度杭州市总部企业榜单公布。杭州从规模体量、增量贡献、示范作用等三个维度出发,评出五星级总部企业10家、四星级总部企业20家、三星级总部企业30家。其中,萧山入围的11家企业中,位于萧山河上镇的科百特赫然在列。

与恒逸、荣盛等老牌总部企业相比,科百特并不缺传奇色彩。13年前,还没有时代高架的规划,科百特创始人张应民毅然决然将企业安家在了河上,这里是“西湖正南30公里”,也是萧山的“城市末梢”。

身处青山绿水的13年间,科百特传奇般地从一个7人创业团队,成长为世界先进的创新膜过滤企业,不断用科技创新点亮“膜”法。更传奇的是,它在河上的13个项目,用C1到C13来编号,其中的C就是科百特英文名Cobetter的首字母,为“合作”之意。

现在,在时代高架全线通车8个月后,科百特与河上携手开启了全新的合作。一个以科百特为链主的萧山膜材料小镇诞生在杭州首批市级“一园一主业”的战略版图上。按能级来讲,这是一个500亿元级的新材料产业重镇,而杭州给它的时间,是5年。

时不我待,小镇“膜”力迸发,正书写新的传奇。

为什么要建“膜”镇?

很多人问,科百特的13年,到底给河上带来了什么?

比较恰当的一个词,或许就是“科技气质”。

1300亩的膜材料小镇核心区里,50%用于膜产业发展,六成以上员工从事膜产业相关的岗位,小镇科技感满满。反映到经济数据上,R&D、规上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等多项反映未来趋势的经济指标,河上均是领跑全区镇街一级。今年1-10月,河上镇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1.9亿元,同比增长7.8%。

但是,科百特要进一步向新向高攀登,也存在“瓶颈”。比如伴随C1到CN的扩产需求,与河上工业用地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再比如“城”的能级跟不上“产”的进度,等等。

所以,为支持科百特形成膜产业集群,市区两级提出,在河上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膜材料小镇。通过打造产业小镇,优化园区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产业能级,实现“城”配得上“产”,“产”拉得动“城”。

今年5月,膜材料小镇启动建设,其专项行动规划由萧山区政府部门、镇街、编制单位与科百特协同完成,一周形成初稿,两周征求意见,三周修改落实。它将按“135”分步式推进,1年变“膜”样,今年重点开展道路提升、立面改造、设施配套和环境营造等,力争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3年塑“膜”力,招引重大项目,探索“总部注册在小镇、部分生产基地在周边”等模式,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5年亮“膜”牌,向北进一步拓展小镇空间范围,产值规模达500亿元。

不得不说,膜材料小镇的横空出世,是萧山工业经济“新质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调整。而河上镇工业园也再次成为“课代表”,成为萧山镇街工业园区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示范,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产业社区,全面融入全区2+3+x先进制造业集群链式生态体系。

在河上镇党委书记柴宇东看来,河上要把推动膜材料小镇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但河上所要攀登的这一“增量”,不仅仅是高质量发展,更是共同富裕。柴宇东说,打造膜材料小镇,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强民富的必然选择。一直以来,河上作为南片乡镇,先天发展优势相对薄弱,“人、财、物、地”等资源要素不够充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如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增加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是一直困扰当地的难题。现在机遇来了,打造膜材料小镇是河上的必选答案。产业提升了,人才引来了,商业热闹了,随之而来的商铺、租房各类租金也有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更是鼓起来。

的确,当数千名年轻人集聚小镇时,它所带动的不只是“加法”,更是“乘法”。

如何塑造真“膜”力?

那么,如何真正把500亿级的产业新地标树起来?

“从今年5月启动到现在,围绕三个‘统筹’,河上做了‘三件大事’。”柴宇东介绍说。

其一,统筹政府、国资、企业三大主体,跑出“腾”的加速度。

前不久,经过30天攻坚,小镇“腾笼换鸟”全年指标任务提前完成,将连片腾出400余亩工业土地空间,实现园区规划范围内低效企业清零。

这当中,河上采用“两步法”战略。第一步收购为先,预计三年将收储工业用地700亩;第二步则是合作开发,比如由萧山产发集团与相关民企合作,建设低碳科创产业园区,用于招引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围绕‘近中远’的梯队空间建设,通过租赁存量空间、收储低小散企业、新建标准厂房的思路,小镇核心启动区内将提供约15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河上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二,统筹空间、产业、资金三大资源,闯出“引”的新天地。

这是另一维度的“河上速度”。“腾笼换鸟”的速度与“换鸟引凤”的速度,可谓并驾齐驱。今年以来,小镇已招引落地7个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空间资源大更新。

这当中就包括科百特的C13项目,即科百特超纯氟材料及部件产业化项目,其研发成功并产业化后,可填补国内在半导体超纯水制程中至关重要的氟材料及部件产品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进口替代,达产后将新增产值 10 亿元,实现税收1.25 亿元。

另外,依托科百特打造的验证中心、除病毒验证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落地,规模达10亿元的膜材料产业引导基金正式成立,小镇初步构建起科研生态。

其三,统筹生产、生活、人文三大要素,打造“提”的新面貌。

这又是外界对膜小镇的“最直接的获得感”。据悉,河上创新“文创+工业”开发模式,投入 7000 万元,引入杭州十大夜经济地标之一的东巢艺术公园设计团队,融入时尚、创新、科技、新潮理念,改造形象立面、增设景观小品等。

比如小镇整体形象设计最核心的“矩阵”,是沿科百路沿河布局的20个集装箱“盒子”,每一个从颜色到形态都不一样,它们的组合就像搭积木一样。今年年底前,这里将引入书吧、咖啡、烘焙、轻餐饮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业态。

此外,当地还创新“国企+村集体”合作模式,探索大桥村集体与萧山产发集团合作开发22亩村级留用地,用于商业打造,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接下来,河上还将高标准建设小镇客厅等,希望通过“文创+工业”的创新模式,为小镇注入更多年轻的活力。

何以点亮新“膜”法?

“膜力”不断创造着“膜速”。

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河上财政总收入同比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区第四、镇街第二。

那么接下来,膜材料小镇又将如何进一步向高向新向上“攀登”?柴宇东谈道,河上将迭代、升级“腾”“引”“提”这“三件大事”,打造产业集聚的园区标杆、资源汇合的平台标杆和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标杆。

比如“腾”的同时,全面引入厂房的“定制化”,根据企业需求来定制厂房。同时紧盯膜材料产业上下游,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建链强链的旗舰型项目、补链扩链的配套型项目和引领未来的战略型项目。

比如“引”的重中之重,是引“产学研用”的一体化生态。特别是引进高能级科研机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分离膜研产一体化中心。

再比如“提”的下一篇大文章,是“融”,既是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融”,更是科技创新与河上文化文旅的“融”。2024年,小镇将新建人才公寓186套,引入产业链相关高端人才100名以上。

据悉,未来五年,膜材料小镇将形成五大标志性成果,即培育一个千亿级膜材料产业集群、集聚一批全球领先膜材料实验室集群、建立一整套膜材料产业科创基金、举办一系列膜材料产业高峰论坛、打造一条膜材料小镇形象带,向着“产业聚合的工业园区标杆、资源汇合的创新平台标杆、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标杆”目标大步迈进。

快评 交叉才能创新

对于膜材料小镇的未来发展,我们听到一种新的思路。它将与不远处的丄美术馆、与下门村艺术家村落开启更多的“跨界”交流。

为何需要这种“跨界式接触”?2023年10月,西湖大学引进首位海外文科教授,主角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史系长聘副教授来国龙。从小生活在湘湖畔的他,主要工作就是给本科生上课,把他的国际视野和人文学识带到西湖大学。

以理工见长的西湖大学,为何这么做?来国龙反复提到一个观点:交叉才能创新。他说,人文学科的研究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更多的变量,因此在研究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尝试新理论、新方法。人文学科的研究,看似无用,其实在开启人们的思路上,可以有大用。

这其实就用庄子的名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同样也是河上适用的“逻辑”,让科技创新与当地人文资源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正如膜材料小镇的Logo,是一个外形看似“大脑”的造型,设计师就是从科百特研发的过滤膜内部孔径中找到了灵感。

所以说,大家所期待的膜材料小镇的未来,不仅仅是用科技创新点亮“膜”法,更是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融合,找到更多的发展路径,在绿水青山间点亮河上的新“膜”法。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