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
致富番薯面 飘香小山村
2023-12-13 12:53  浏览:349

  记者陈俊通讯员洪晨婷

  “我们村做番薯面的历史至少有80多年,从我太爷爷那辈起,我家就开始做番薯面,是祖传的手艺。”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建边晒番薯面边乐呵道。眼下,有着宁海“番薯面加工第一村”之称的铜岭脚村迎来番薯面制作的“黄金季”,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手工番薯面制作要经过和面、蒸煮、阴干、刨面、晾晒等工序。走进合作社的工作间,记者看到,经过三天的洗、榨、沉淀等步骤,雪白的番薯浆正开始上锅蒸。社员刘石龙娴熟地将番薯浆舀入锅中,细心照看火候,“一般8小时能蒸出40饼番薯饼,每一饼大概能制作25斤番薯面。”

  经过蒸制的番薯粉饼需要两三天阴干才能进行刨丝,这期间刚出炉的粉饼会逐渐从翡翠色转为白玉色,而经验老道的制作人会在粉饼阴干后立即刨丝。刨丝间内,番薯粉饼被安在专门的电动刨丝机器上,机器徐徐转动,粉丝就随着旋转的饼倾泻而下,如同瀑布一般。工作人员坐在机器下方,灵巧地接过粉丝,待长度恰好时断丝,双手快速绾好,放置在箩筐里。“以前刨丝是手拿着刨子一点点来,现在有专门的机器,省力不说,效率也提高不少。”说话间,陈海建已经指挥社员们将粉丝接力运往晒场上进行晾晒。“我们村是整个茶院最早开始做番薯面的,每年11月份开始忙碌,大家齐心协力干活,效率很高。”目前,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多户农户参与生产,每年为农户增收2万多元。虽是小工坊,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今年60岁的徐满志是合作社的老员工,她说,以前是自己做自己吃,现在是一边做一边还有收入,“在这里上班,不用愁销路,每个月还有2000多块补贴家用。”

  如今,合作社已经成功注册“宁友牌”商标,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群”,产品打入宁海各大农副产品专卖店和酒店。今年,合作社进一步拓展了宁波市场,合作销售网点增至200多家,年销售额预计可达300万元,比去年提高10%。“今年10月,我们的番薯面制作技艺还获得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要把这老底子的味道继续传承下去。”陈海建说。

  据了解,茶院乡各村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且红薯产量高、品质佳、出粉率高,每逢寒冬时节,村民都会将收获的红薯制成红薯粉丝。近年来,茶院乡党委坚持党建联建机制,盘活手工业自给自足产业链,以“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打造红薯种植、红薯粉丝纯手工制作、红薯粉丝销售产业链,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富双赢。

  距离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不远处,还有一家云图薯业专业合作社。走进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箱箱整装待发的番薯面。“今年番薯面产量高,我们也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推送,加大宣传力度,打开销路。”合作社负责人蒋伟国表示。成立近10年,云图薯业已经带动16家农户,辐射带动200亩番薯种植,带来年产值160万元。

  今年,茶院乡番薯迎来大丰收,全乡番薯面产量有望突破190吨。“我们将不断提高红薯粉丝质量,力争把红薯粉丝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走出一条专业化、规模化的乡村红薯粉丝致富之路。”茶院乡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