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浙江:答好乡村振兴的综合考题
2023-12-22 13:12  浏览:825

潮新闻讯《史记》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重农”都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并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发展、创新优化。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纵观2023全年,作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谋篇布局、稳步实施,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系统部署三个“一号工程”,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交出了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优秀答卷。

稳产保供 以粮食安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资源小省。螺蛳壳里做道场,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把稳产保供任务完成得利落漂亮,成为浙江“三农”工作审题的要义。

今年3月,浙江印发了《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二十条》,明确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提高菜篮子保供能力。

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是著名农业科普画册《耕织图》诞生的地方。当地围绕绿色引领、农田智治、产业融合,积极开展集中连片整治,实现农田管理智能化,推广综合种养,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如今,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600斤,5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粮田”变“良田”,一幅当代版“耕织故里”良田丰景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浙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6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0.5%(2022年),其中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16.6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与可建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面积比达到63.1%,位居全国前列。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依托农业科技实现稳产增产的同时,浙江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实施规模粮油种植补贴、订单良种奖励等扶持政策,落实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浙江保持稻谷最低收购价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全省域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以“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谁多得”的激励,让农民有奔头、有干劲,释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业活力。

而今,良田万顷,沃野千里,浙江拥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气。2023年,浙江省粮食生产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总播种面积1537万亩、产量127.8亿斤、亩产415.6公斤,均创下近八年新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浙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系统部署 三个“一号工程”引领乡村振兴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先行。据《浙江通志·农业志》记载,自“上山文化”始,浙江约一万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古代、近代和现代农业都有其鲜明的地方烙印。当前,浙江如何依托优势、发展特色,因地制宜闯新路、开新篇,成为浙江“三农”工作破题的切口。

今年“新春第一会”,浙江明确,要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立足创新、改革、开放,三个“一号工程”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今年的浙江农博会上,所有参展农产品都贴上了“浙农码”追溯标识,依托大数据为优质农产品保驾护航,消费者更是可以通过“码上相识”“码上参会”“码上逛展”直达农博会。依托“浙农码”,本届农博会线上线下展销两旺,现场交易额近1.9亿元,网上交易额突破1977.5万元。

“浙农码”是浙江数字经济创新提质的缩影。作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浙江率先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以“乡村大脑+浙农应用”为主体,综合集成农业农村数据24亿条,建设“浙农”系列应用日均访问量超120万次,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稳居全国首位。2022年,浙江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6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2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底,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比达42.1%,居全国第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更是促进农业农民的共富增收。胡柚是常山县的金牌农产品。当地出台《常山县“两柚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2025年)行动方案》,通过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助推胡柚、香柚产业扩面积、优品质、增效益。研发饮料、药材等的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配套“生态贷”“胡柚贷”等金融产品帮助融资贷款,全产业链增值化改革促农增收。“一只果”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产业带富的新路子,总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以“地瓜经济”提能升级,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今年2月,台州瓜农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晚会的舞台,分享追着太阳种西瓜、跟着数据种西瓜的宝贵经验。他们以台州总部基地为“大本营”,向外探索广阔天地,创业种瓜的脚步遍布全国各省,又走出国门。台州西瓜形成品牌效应,大棚西瓜年产值超100亿元,年销售量占全国产量超70%。

当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创新不断深化,当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五大营商环境得到优化提升,当富有特色的“地瓜经济”向外求发展、向深处稳扎,三个“一号工程”落地落实、真切可感。浙江大地涌现出越来越多标志性成果,持续引领乡村振兴、擦亮浙江“三农”金名片。

深化改革 “千万工程”提升乡村振兴气质

中国的乡村建设背后,是一部农业改革史,是农村发展史。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中国乡村建设政策和提法的演变背后,我们可以窥见一条清晰的乡村振兴探索路径。

之江自古毓秀,风景如诗如画,人民和谐安居。如何提升乡村振兴气质,绘就新时代和美乡村蓝图,浙江“三农”工作继续解题。

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坚持和深化“千万工程”,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跑出城乡融合新速度,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引领文明善治新风尚。在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千万工程”是亮眼的坐标,是指路的明灯。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浙江考察,来到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这个曾经脏、乱、差、穷的“水牛角村”,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整治环境,发展产业,建设乡风文明,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文旅融合,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示范村。200多名年轻农创客、50余个创客项目驻村,原乡人、返乡人、新农人一起,为李祖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浙江千千万万个村庄,也和李祖村一样,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据《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8-2022年)》,截至2022年,浙江的美丽乡村示范县增至70个,示范乡镇增至724个,风景线增至743条,特色精品村增至2170个,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增至10.9万公里。

如今,浙江乡村建设已进入“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阶段,牵头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今年7月,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明确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广“千万工程”经验长效机制。浙江,走在全国前列。

稳产保供、系统部署、深化改革——事实证明,浙江有决心、有实力答好时代赋予的乡村振兴考题。敢为人先的勇气、探索创新的魄力,让浙江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标杆和样板,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浙江经验”。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