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科技创新引领 塑造温州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4-01-03 09:01  浏览:485

   乘“数”而进,中国(温州)数安港系统构建“九个一”的基本架构,入驻数字经济生态企业150多家,开出数据资产确认登记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场景全国“第一单”;国际云软件谷携手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

  “生”机勃勃,中国眼谷眼视光产教融合入选全省首批创新深化试点,集聚科技型企业220多家;中国基因药谷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成,CDMO产业平台投产,在研药品65个、药械105个。

  追“光”蓄能,省十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运行,集聚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主攻高功率激光智能制造技术等三大方向,竞逐千亿激光产业赛道,打造“中国(温州)新光谷”。

  “智”取未来,中国(温州)智能谷揭牌开园,启动中国(温州)智能谷百亿产业引导基金,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创平台、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着力培育智能机器人等四大核心产业。

  如同播下的种子,依托“一港五谷”等沃土,创新的力量蓬勃生长。昨天召开的市委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会,已是温州连续第三年将“新年第一会”主题聚焦于此,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温州牢记殷殷嘱托、保持战略定力,相信“相信的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广聚天下英才,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路高奏凯歌。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正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再燃激情、再展雄风,再创新辉煌、再谱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加快科创平台提质增效

  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打造市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温州聚焦打造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引育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从1到N”裂变。

  国科温州研究院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5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进入市场化或临床试验阶段,完成53项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与康德莱医疗器械等6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为海康生物等5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浙大温州研究院建成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扩散板产线并投产,当年实现销售突破2000万,目前该院引育24家科技型企业,3家企业产值达成规上。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创建“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低温共烧陶瓷(LTCC)与集成元器件模组项目等一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打破国外技术市场垄断。

  通过高效聚合优势创新资源,温州科创版图上正浮现出越来越多像国科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引擎。去年我市新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11家,累计达67家。它们以温州市校(院)地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办公室为枢纽,集结在温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专家力量,组建百余支科技轻骑队、派驻百余名“科技副总”奔赴企业创新一线,以集群态势重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创新深化按下“加速键”,引流技术、人才资源下沉,帮助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催熟”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推动民营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聚焦聚力“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和引领示范作用”实现新突破。去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四技服务收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转化100万元以上科研成果数分别增长48%、65%和86%。科技轻骑队、科技副总已开展助企服务8000余家次。“一区一廊”新签约亿元以上创新型项目83个。

  建设大孵化集群创业“梦工厂”

  新生代新经济蓬勃发展

  孵化器是构建市域创新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杀手锏”。大孵化集群战略,是市委市政府从健全创新格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视角,推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去年,我市不断加码推动全市孵化空间加快拓展、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创新型项目加速集聚,全域创新活力场多点开花,新生代新经济展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引领社会资本进军高新产业。

  位于乐清市柳白新区核心的正泰(乐清)物联网传感产业园刚刚被认定为省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由科技领军企业正泰集团牵头建设运营,重点培育新材料、智能电气等主导产业,打造孵化培育全链条,同时引入数字化赋能中心项目,组建企业生态圈联盟并入驻或注册到园区,招引新材料、石墨烯、存储芯片等在孵企业50余家,着力打造“数字赋能+生态圈联盟+产业与孵化投资”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正泰(乐清)物联网传感产业园是我市全域统筹布局大孵化集群建设的一个缩影。我市按照“七个一”标准,创设“建引育”大孵化集群建设模式,打造“市级-省级-国家级”梯队培育库,推动20家知名运营机构落地运营;上线“大孵化集群e站通”孵化应用场景,整合空间、成果、技术等科创资源,引导优秀运营机构拓展孵化服务半径,让更多创业者享受优质孵化资源。举办大孵化集群建设高校推介会系列活动、大孵化集群青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高校毕业生来温留温。

  一个个科技孵化载体犹如一个个磁场,营造一片创新“雨林生态”,涵养一方创业热土,成为推进产创融合、青年就业创业的“梦工厂”。去年,全市新增高品质孵化空间209万平方米、累计超440万方,省级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19家,排名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集聚在孵企业5600余家,创新创业人才超5万人,持续打响“来温州·创未来”“投温州·赢未来”品牌。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企业“枝繁叶茂”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才能激活“第一动力”的引擎。

  上月,在温州成立仅仅5年多时间的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家锂电新锐企业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及智慧储能提供解决方案。招股书显示,其年度总营收由2020年的9.07亿元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21.09亿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2年的146.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00%,电池产品总产能上,从2020年初的2.3GWh增长至2022年底的35.2GWh,增长超10倍。“掌握核心技术是瑞浦兰钧能源的领先之道。”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说,公司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研制1000多项专利技术,获得超百项国际认证,一批自主研发的新产品破解行业技术痛点问题,成长为省级科技领军企业。

  在温州,像瑞浦兰钧这样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些乘势而起、扶摇直上的科创企业,是温州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生动写照。

  去年,我市大力推进科技企业扩面提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45家,总数分别突破4300家、1.56万家,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11家,数量创历史新高,奔腾激光入选省首批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累计设立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358家,实现科技领军企业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全覆盖,科技“小巨人”企业省企业研究院全覆盖。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参与项目立项率达到80%以上。成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14项。

  一组组跃动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温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完善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畅通经营主体成长为创新主体通道,掀起科技型企业向“高”攀升、向“新”突破、向“强”进军的热潮,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路径,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为温州这座“民营经济之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过去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前年突破8000亿元,全市经济总量排名上升到全国第30位。近三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3%,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1%,首超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前三季度,温州GDP为6230.2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亮眼。

  瓯越大地,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竞相发芽,向阳生长。新动能在积蓄、新链条在延伸、新赛道在拓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生长的力量,一帧帧创新潮涌的绚丽图景在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的大场景中铺展开来。

  原标题:“新年第一会”连续三年聚焦一个主题,牵引温州加快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引领,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记者周大正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