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牢记嘱托 勇毅前行·科技创新篇——惟创新者能先行
2024-01-03 16:58  浏览:919

浙江在线1月3日讯(记者 曾福泉 何冬健)大语言模型、数智生活、新质生产力……各平台发布的2023年度流行语和新词汇中,满满的“科技味”引人瞩目。

2024年,新的期待、新的脚步,科技创新仍然是火热的关键词。

“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殷切嘱托,久久回荡,催人奋进。

去年11月召开的全省创新深化大会,进一步吹响了创新冲锋号。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创新蝶变、统筹发展安全……浙江惟有创新才能破难制胜。

记者连日来走访我省多地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深切感受到,创新深化是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先手棋、关键招、新引擎,已然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激发着创新一线的新年新气象。

何谓先手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浙江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在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

新年第一缕阳光刚洒下,许多科技工作者就已经开始忙碌——

他们有的只休息了几个小时,便迫不及待地起身查看仪器上通宵运转的实验数据;

有的冒着寒风赶到田间地头,帮农民兄弟排解越冬蔬菜遇到的病害难题;

有的正在地球遥远的彼端执行科考任务,在南极洲茫茫冰盖上开展研究……

通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每一个只争朝夕的脚印都是具体而动人的。

前不久,浙江大学邢华斌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制备的一种分子筛节能高效,显著提升了分离丙烯和丙烷的技术水平。

“到我们实验室看看吧,这个成果是在很有‘未来感’的科研平台上做出来的。”邢华斌向记者发出了自豪的邀请。

钱塘江南岸,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立3年多来,创新能量持续升级,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探索在这里汇聚融通,在微米、纳米尺度的微观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知。

走进实验室,眼前是一条十几米长的轨道,两旁一台台先进仪器像岛屿一样接入,机械手臂沿着轨道快速自如地前后移动……在这个平台上,流程繁复的化学实验可以由机械设备自动完成。

科创中心教授方群告诉我们,化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3个领域交叉融合,将给传统的研究范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刚刚取得的一个突破是,在一天之内做了1万个光催化反应实验。”方群说,“人工操作需要3到4个小时才能做完的反应实验,在我们自主设计研发的新平台上仅需3到4秒就完成了。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功能强大的交叉科创平台支撑着浙大“天工计划”,即新物质创制会聚研究计划。计划首席科学家黄飞鹤教授说,新的一年,将致力于发现更多未知物质、发掘已知物质的更多新功能、探索制备物质的新方法,努力取得更多颠覆性成果。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浙江科技创新近年来大手笔布局落子,展望2024年,越来越多的“种子”将要发芽、开花。

浙江首个“国字号”大科学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今年有望投入试运行,另一个大科学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也在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领衔,十大省实验室个个争先,努力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更多浙江智慧。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新落户浙江的新型研发机构将在这一年迅速成长。

敢于深入科研“无人区”,从源头上直面前沿挑战,是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的题中之义。记者在采访中深有体会,具备了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方能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为“先行”赋能开路。

何谓关键招?

当前,浙江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不亚于本世纪之初“成长的烦恼”。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清醒认识到:解决难题、跨越关口,根本出路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浙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显著印记,就是自主研发的先进火箭、智能卫星频频上天。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布局日趋成熟,以太空技术在浙江催生空天信息产业的前景呼之欲出。

盛夏晨光中,寒冬夜色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光闪耀,“朱雀”腾云。去年,民营企业蓝箭航天自主研制、产于浙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两度入轨,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振奋人心。

激动时刻,蓝箭航天试验管理部总经理张昉想起初到浙江时,在湖州一个灌木丛生、没有道路、不通水电的山坳中一钉一铆建起试车台;想起第一次发射失利后“归零”溯源,憋着一股劲验证、改进的日日夜夜……

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转化为新的发展能量,这是一条十分艰难但必须闯过去的险途。蓝箭航天做到了,前方的天地如此广阔。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说,今年,朱雀二号将通过全过冷加注技术、发动机推力提升、二级发动机两次点火技术来大幅提升火箭的运力。到2025年,位于嘉兴港区的嘉兴蓝箭航天中心三期项目将全面建成,实现年产12枚、发射6枚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的目标,助力全面形成规模化商业发射的交付能力。

一位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浙江经济要实现从大省向强省的跨越,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再造新优势,实现从效率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

“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路径,浙江将持续发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浙江将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协同攻关,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创全链条。

着眼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浙江今年还将迭代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资源数字地图”,推动更多有条件的规上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推动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链主”企业和产业链关键节点控制企业。

何谓新引擎?

这就不能不提到2023年度热词“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王忠民最近撰文说,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应用场景,人们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对未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浙江的发展优势正蕴藏其中。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认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能不能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数智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领跑发展,是浙江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政策层面就是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同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如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等。

这正是“引擎”的意义所在:创新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各领域都要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下称“长三角研究院”)正在为浙江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探索样板。顶尖高校的优质创新资源,手持前沿科技成果雄心勃勃的创业者,地方产业发展的热切需求,在这里汇聚成巨大动能。

“我们这款雾化器首次应用了无铅压电技术,今年投产之后,相信会给全球压电材料技术领域带来颠覆。”长三角研究院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桐乡清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文手里拿着一个可以自动雾化给药的“口罩”,所用的新材料在人体安全和环境友好上展现出巨大优势。

龚文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就开始研究无铅压电材料。长三角研究院充满活力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机制就像一个磁场,吸引他跨越千里一路南下,营建自己的造梦工厂。

过了新年,长三角研究院恰满20周岁。“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把研究院打造成区域内一处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支撑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出贡献。”长三角研究院院长黄开胜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之江大地上,创新的澎湃动力,正铺展开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崭新画卷。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