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杭州要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 钱塘竞速机会几何?
2024-01-11 09:33  浏览:808

新年伊始,专精特新“小巨人”再次成为经济热词。

站上风口的“小巨人”,进化形态充满无限遐想。作为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第一城”,杭州托举“小巨人”的力度很强。去年7月,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花落杭州,钱塘江畔的“小巨人”们站到国家级舞台的“C位”;2024年新年伊始,杭州又从市级层面出台专项实施意见,对外释放力挺“小巨人”的更强信号——要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

面对这一时代机遇,一条竞逐共赢的新赛道在钱塘(新)区已然开启。

拼“小巨人”,“制造第一区”底气足

所谓“专精特新”,即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而成为“小巨人”,意味着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也就是说,“小巨人”就是专精特新“国家队”。

去年8月,第五批“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全国共有3671家企业上榜,这也使全国“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1.2万余家。其中,制造业企业超过1万家。换句话说,拼“小巨人”就是拼制造。“省级专精特新的认定我们已经拿到了,今年计划申报‘小巨人’,一定要把这个荣誉拿下!”步入新年,杭州幄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波信心满满。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温热场材料研发及生产的企业,幄肯2017年落户钱塘(新)区。在这块以“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己任的制造高地,幄肯科技成长飞快,今年还将启动申报IPO。

目前,钱塘(新)区共有“小巨人”企业29家,约占全市“小巨人”企业总数的9%。作为制造大区,钱塘(新)区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3600亿元,稳居杭州第一。“制造第一区”的扎实根基,让钱塘有充足底气培育出更多的“小巨人”。

“创新”是钱塘使出的关键一招。刚刚召开的钱塘区委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中,“创新”二字共出现64次,对外释放强烈信号。而围绕“创新提质”,2024年钱塘要实施九大提质行动,高水平建设产业新城,高质量打造一流新区。

对于“小巨人”的培育,钱塘在全会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梯队建设计划:今年,该区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135家、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0家以上。

一步一台阶,每一步,都踩得很实。

拼“小巨人”,加速器发力动力强

17项,这是“小巨人”户均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

在去年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这个数据格外醒目。

某种程度上来说,拼“小巨人”也是拼研发。位于钱塘(新)区智慧谷的浙江省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每个月都举办的“金种子”项目路演已经成为一场固定活动。

成为“小巨人”之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具有高技术投入、高人力资本投入和轻资产的特点。尤其在研发关键期,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试错成本较高。这份“不确定性”,让专精特新企业面临普遍堵点: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难、融资难。

越是成长,越要借力。

赋予中小企业更多的科创属性,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定期开展投融资路演活动,利用知识产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帮助企业对接更多优质投资机构培育更多的“小巨人”和拟上市企业,正是这个省级服务综合体的成立初衷。目前,该加速器已经吸引536家企业入驻。

“企业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通常要18个月到24个月。针对上市加速、冲刺阶段的企业,我们建立专利预审和优先审查服务通道,可将授权时限压缩到3个月到6个月,助力企业快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上市资产。”钱塘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R&D经费投入强度,这是业界公认最能反映研发投入和科创实力的指标。去年,钱塘(新)区该项指标达到5.16%、位列全省第二。力挺“小巨人”,这里的创新动力强劲。

500家,这是到2025年杭州要力争培育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名城战略的指引下变中求进,钱塘未来可期。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