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平均年龄超60岁的秀洲阿妈从田间走进省级村晚——一首采菱曲 唱尽农人喜悦
2024-02-22 08:55  浏览:595

“唱田歌,唱田歌,唱出个明星就是村里的顾阿婆……”最近,每天晚上7时许,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杨溪村文化礼堂的排练室十分亮堂,优美的歌声在室内回荡。走下“我们的村晚”舞台后,“菱乡阿妈文艺队”又开始忙着排练新节目了。

她们并非专业歌手。在白天,她们有的是养殖场的劳动能手,有的在家照顾孙辈,有的在厂里帮工……但她们都喜欢唱歌,一到晚上,就会相聚在村文化礼堂。在2月2日晚举行的2024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上,“菱乡阿妈文艺队”精彩亮相。她们身着碎花蓝布舞衣,手拿斗笠,踩着节拍,唱着《采菱歌》。她们时而聚成一个圆,时而散开成一条线,身体前后摇摆,力道从肩膀传至手上,轻柔地做着采菱的动作,很难看出这是一群平均年龄超60岁的阿姨。她们的表演收获了阵阵掌声。场外,看直播的网友们也纷纷点赞:“阿姨们太可爱了!”“向不服老的阿姨们学习!”

油车港镇被誉为“中国菱乡”,每到采菱季,村民坐在菱桶里,总爱哼上几句歌。63岁的周志英年轻时候是个采菱娘,天生好嗓音。10多年前,她在参加一场文艺活动时得知,好多地方都组建了文艺团队,便萌发了组建文艺队的念头。想法一出,得到了同村老姐妹的支持,大家一拍即合,8人规模的“菱乡阿妈文艺队”就这样成立了。

音乐的道路并不通畅。“我们农村阿姨文化程度低,最难的就是学新歌时候要认字识谱。”周志英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打印的曲谱,这是原嘉兴市音协主席傅尔宁为她们定制的《嘉兴水乡好风光》。上面满纸的方块字,对她们来说都很陌生。为了学会一首曲子,她们把傅老师唱过的录音存手机里,对照歌词反复跟着唱,有拿不准的字就请教子女,再在“生字”旁标注只有自己才认识的符号。

傅尔宁是嘉兴当地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也是周志英最感激的人,每次提到傅老师,周阿姨总要念叨几句:“原来我们就是‘小打小闹’,直到遇到傅老师,我们的歌才开始‘上了档次’。”

平平无奇的乡村文艺队如何出彩?要打出“差异牌”。她们最拿手的自然就是本地方言了。在傅尔宁的提议下,“菱乡阿妈文艺队”开始采用原生态唱法。

“杏花雨落来么水汪汪,嘉兴水乡好风光”……傅尔宁为她们创编的第一首原创歌曲《嘉兴水乡好风光》在第十二届嘉兴市乡村文化艺术周获铜奖,此后《再唱油车港》《麟湖幸福谣》等多首作品相继出炉,让更多人认识了这群“菱乡阿妈”。

如今,“菱乡阿妈文艺队”的固定队员发展到了9人,年龄最大的75岁。“走出秀洲,唱响嘉兴”是“菱乡阿妈文艺队”的心愿。为了帮助她们实现心愿,杨溪村文化专管员戴春凤为她们争取到了在省级舞台亮相的机会。

去年12月,当接到浙江省“村晚”导演组的邀请时,周志英心里又激动又忐忑。省级“村晚”节目丰富,怎么让《采菱歌》唱得出新出彩,令她犯了愁。在编导老师王浩的指点下,“菱乡阿妈”把去年爆火的抖音舞曲《科目三》融入到节目中。“《科目三》很动感,我们平时看抖音时也不自觉地跟着扭起来,这次也尝试一下,跟年轻人学学。”周志英笑着说。

从1月初确定节目,到2月2日登台演出,短短20多天的排练,“菱乡阿妈”拼了一把“老骨头”。那些天,她们每晚都在反复观看老师录的舞蹈视频,一帧一帧截图跟着摆动作,周小英、周秀英等更是连炒菜的时间都不放过,放起《科目三》音乐跟着扭动。

她们舞台也越来越大,从乡村庙会,到镇里、区里、市里、省里,还唱到了香港。在周志英家的橱柜里,一本本红色证书,一个个金闪闪的奖杯,都是她们的“战绩”:油车港镇“麟湖好声音”一等奖、秀洲区第六届全民健身节排舞比赛最佳活力奖、2023年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歌”大赛银牌……她们还参加过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嘉兴(秀洲)庆祝活动、2024年嘉兴“村晚”等。

最近,她们又打算排练一首名为《姐妹唱田歌》的新曲子。“落秧”“牧牛”“村里百业红火火”……她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们的歌声中传达着生活在新农村的幸福感。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