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转化 西湖区“科创五环”集结
2024-10-18 12:05  浏览:954

10月16日,西湖区在留下街道召开“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建设工作推进会,标志着该区“科创五环”集结完毕。

早在年初,西湖区立下新目标——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区发展“C位”,同时发布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和环大学创新圈行动方案,加快探索“一高校一模式”,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转化,注入经济新活力。

随后,西湖区相继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老和山创新创业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之江文化创新圈、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等“科创五环”,集聚700余个高校经济项目,进一步推动西湖区成为高效吸纳全球科技成果“强磁场”、高频次成果交易集散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改革案例:

“科技村长”来了,美好生活“参谋”上线

今年3月,西湖区首个推出的“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先行先试,签约落地9个亿元以上项目,涵盖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多个赛道,眼下已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创新深化改革试点。

半年时间,“科创五环”陆续集结,各放异彩。拿刚发布的“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来说,“科技村长”机制令众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通过校地合作,让科技赋能地方发展的新模式——23位“科技村长”结对辖区15个村社,协助属地梳理思路、招商引资、培育产业。

“科技村长”谁来当?首批“科技村长”来自辖区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组织,是各自领域的专业人才。

“我当过院长、系主任,还是头一次当‘村长’。”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卢纯福出任屏峰村“科技村长”。卢纯福带着团队十余名教师走访了520新天地园区,积极对接学校平台和校友企业,目前已招引两家浙工大合作企业在园区落地研发中心。

依托集聚于小和山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留下已初步形成围绕人工智能、工业设计、量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科创地标”小和山科学城已集聚新质生产力企业74家,产值过亿元。“从多领域选拔‘科技村长’,是希望能在不同场景发挥专业力量,为‘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集聚更多优势。” 留下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路径:

“科创五环”环环相扣,聚力推动成果转化

今年以来,西湖区充分发挥高校多、院所多、成果多的优势,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与大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先后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

效果显著,源于西湖区打造的“科创五环”能因地制宜,创新改革机制。如留下对 “科技村长”队伍实行执行委员会负责制,每季度由两名“科技村长”牵头轮值,组织各片区开展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聚力发展。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则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在西湖区的地缘、科教优势资源,重点推进“1897科创谷”、知识产权服务综合体、概念验证中心等标志性点位,全力促成高校成果就地转化、就近产业化;

“环老和山创新创业圈”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成为全国范围内区域性的人工智能产业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产业发展集聚地;

“环云栖创新生态圈”围绕空天信息赛道,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并吸引了一大批空天地海生态企业入驻,共同打造全省第一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

“环之江文化创新圈”按产业类型组建了4个科艺融合产业联建组,搭建全流程“科技创新服务+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成果转化平台。

“科创五环”串联各大高校产业带,使得区域内的科创资源“环环相扣”。“接下来,要充分发挥每个‘圈’的组织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推、组织共建,持续擦亮‘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品牌。”西湖区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点评:

西湖区丰富的科创资源是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涌现的基本条件。在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经济学博士韩芳看来,“科创五环”和“科技村长”是现阶段政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非常有价值的制度探索。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还需关注三点:第一,探索大学概念验证中心高效可持续运行的制度创新;第二,探索有利于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实验室和企业合作研究开发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交易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第三,完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产业生态,促使政府创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