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
宁海名士詹鼎的传奇人生
2024-12-03 12:12  浏览:954

  杨义安

  在元末明初的宁海人中,名士高儒如过江之鲫,尽显浙东之文采荟萃。但有个人,出身寒微而学识通达,为人机敏有干才,却一生颠沛,受尽命运嘲弄,在当时绝对是独一份的存在,他就是詹鼎。

  家贫寒门子,读书志向高

  詹鼎,字国器,元台州宁海人(今属宁波)。他的父亲赁富户吴氏的房产作为铺舍售饼,詹鼎也在这里出生,方孝孺为他写传时曾直言不讳地称“其家素贱”。我们现在无法确认詹家到底销售何种饼,但能看出他的家庭出身很普通,是城市中的小生意人。

  他从小就显得与常人不同,不喜欢跟市场里的小孩子们嬉戏玩闹,反而喜欢在学馆边上听别人读书。最令人惊奇的是回来以后能够将诸生们所读的书口诵出来,这种天才般的能力,引起了房主吴氏的注意与喜爱。他跟詹鼎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很聪慧,让他读书将来一定有所成就。

  只是詹鼎的父亲坚决不肯,叱骂说:“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今人读来可能觉得其父有些愚昧,但是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虽然他的父亲对元廷的科举制度不甚了解,但肯定知道供养一个读书人,对普通家庭来说负担很重,阶级的桎梏让他不敢心生妄想。儿子老老实实地跟在自己后面学手艺,将来不缺一碗饭吃,这不过是一位父亲朴实无华的真情实感罢了。

  幼年的詹鼎没有选择的权利,他坚持每天去听课,晚上回家在灶台下烧火的时候,不停地背诵白天听到的文章。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许会记住宁海曾经出过一位叫做詹鼎的名人,但绝不会知道在那个小民生计艰难的时代,他的父亲在昏暗的房间内劳作的时候,看着认真背诵文章的儿子,那被炉火照亮的稚嫩面庞,是何样的复杂心情。

  父母爱子之心切,古今皆同,深受感动的詹鼎父亲很快送他去读书。仅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老师就觉得没什么可以教他的了。之后房东吴氏为府上延聘老师,也让詹鼎来就读,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来看待。天才的成长,是常人无法估料的。不过数年的时间,吴氏的子侄们在学问上就无人能与詹鼎相比较。等到塾师离开后,詹鼎就成了吴氏诸子的老师。

  台州的儒生们很礼遇詹鼎,不以名而称为“詹先生”,要知道这可是在学风蔚然,不乏名家世教的浙东地区,年轻的詹鼎竟能得到儒林如此的赞誉,足见其学问之精深。后来詹鼎跟随王愚可学习《春秋》,通晓大义之后,他去参加了科举,很可惜没有考中。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不久他替赵姓儒生代考,竟一举中第,赵氏因而被授予官职。面对命运的巨大玩笑,詹鼎找到赵生说:“我学经亦劳矣,而子乃以我而仕,此岂非天耶?然不可无以谢我。”最后赵生给予詹鼎白金五十两作为谢礼。从他的生平行事来看,詹鼎绝非贪财好利之人,揪着赵生索要谢礼,不过是无法接受命运的不公与嘲弄罢了。

  方氏幕下客,上虞铁面判

  至正十八年,方国珍割据一隅,被元朝授予正一品太尉,从一品江浙行省左丞职,爵衢国公,在庆元府开府治事。他四处访求名士,咨询安邦之策。由于方氏兄弟十分残暴不仁,杀戮很重,又贪财好货,为浙江士大夫所不喜,“知向背者以为国盗也,不可辅,皆匿不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名气很大的詹鼎却被方国珍招募至麾下,任命为都事。具体用了什么方法不清楚,《逊志斋集》以方国珍“以计获之”含糊其辞。詹鼎既不是儒林世家,祖上也没有显贵,面对威胁,可以说是无可奈何。

  方国珍弟弟的部属有人犯法,被詹鼎处罚。弟媳受贿向詹鼎求情,为其所拒绝,方国珍竟然因此将詹鼎关了半年才放出来。出狱以后,方国珍任命他为上虞县通判。这个地方与张士诚的辖区接壤,情形复杂多变,非常人可守任。守边的军将吏员瞧不起他,认为儒生能懂什么边务。詹鼎召集众人于公署,将一名不法的驿丞当众斩首,堂下的其他官吏吓得股栗膝行请罪。此后即便是元帅、万夫长这个级别的武将有事来汇报,也得跪着慢慢说,连詹鼎的脸都不敢看。后来詹鼎与马给事结伴过宁海,县令以下的人员都出来迎接,旦暮等候,当地人叹曰:“学之能贵人乃至于此乎?”

  詹鼎在上虞,“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而他一生中成绩最突出的时期就是在这里,只可惜方氏不过尺寸之主,詹鼎纵有经世之才,却也难以展舒。

  天命有所归,进表救恩主

  元末群雄里面,方国珍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蛇鼠两端的典型代表。他在至正末期,没有抓住机遇及时向外发展,寻求更大的舞台,没有争霸天下的胸襟气魄,甘于为一隅之主,注定了他的败亡结局。

  吴元年,在击灭了张士诚后,朱元璋终于腾出手来对付方国珍。他令猛将朱亮祖率兵直趋台州,击败方国瑛后,又进征温州。与此同时,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长驱直入抵达庆元。

  方国珍为此召集部属商议,郎中张本仁、左丞刘庸等都认为不能投降。方国珍的著名智囊温州平阳人(今温州龙港)行枢密院副使、庆元路总管邱楠争辩以为不可,他说:“惟智可以决事,惟信可以守国,惟直可以用兵……幸而扶服请命,庶几可视钱俶乎”。几番讨论,方氏仍犹豫未决。不久吴军抵达庆元府,方国珍遁于海上。邱楠继续“告以天命有归”,方国珍势蹙,便让詹鼎草表投降。文中有:“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于人无所不容”“臣请面缚,待罪阙庭,复恐陛下万一震怒,天下后世不谓臣得罪之深,将谓陛下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之大德哉?”等语。朱元璋览毕非常高兴,说道:“谁说方国珍的部下没有人才呢?方国珍靠这个人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詹鼎此文既摸准了朱元璋的人物性格,又糅合了当时的环境背景,吹捧恭顺的同时,也为他的主子表达了求生的诉求,足见其学问精深,且又经世致用。

  独枝不可倚,黯然泯然去

  方氏家族投降后,其僚属多数被处死,惟独詹鼎和邱楠得以幸免。但詹鼎的境遇并不好,他写了一篇万言书试图让朱元璋注意到自己。看了他的万言书后,朱元璋觉得不错,然后交给了中书左丞杨宪,示意他安排詹鼎。杨宪特别讨厌有人发表不同意见,所以将詹鼎外放到了河南和甘肃、陕西,邱楠后来也陪老朋友去了甘肃罪戍。

  詹鼎陇西才名有显,宁州知州林善特地邀请其为六君子堂做记。洪武七年,方国珍去世,朱元璋下令让翰林学士都承旨宋濂为他写神道碑铭,其中涉及的方氏生平行状,便是由詹鼎书写。

  杨宪玩弄权术被杀后,凡是被他提拔的人都受到了牵连,詹鼎反而因此幸免。他在陕西待了七年,大臣们连番向朝廷推荐他,但是被中书省以谪徙人的身份不停驳回。已经到了京师的詹鼎,害怕这样灰溜溜跑回去被人笑话,于是贿赂中书省的掾史,得到了与胡惟庸见面的机会。胡惟庸见他行动闲雅有威仪,又会说梁赵地区方言,十分欢喜,向众人称赞他有“尚书之才”。

  于是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改任正五品的刑部郎中,但刑部以无缺额为由,希望将他改任到吏部。胡惟庸认为“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不同于当年在上虞,出于明初严苛的司法环境,詹鼎“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当时的人都乐于詹鼎公正的司法审判,皆愿让詹鼎处置,直言“愿得詹公覆我,我死不憾。”

  这批元末出仕强藩的谋士在明初大多命途多舛,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罪诛,大都督府有军吏告发贿赂事件,詹鼎受到牵连,监察御史负责审理后判定詹鼎受贿,言“法贵杀有名”,詹鼎因此与百余人被判定死罪,就这么糊涂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面对时代的大浪潮,再聪明的人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是天生聪慧的詹鼎,最可惜的是未遇明主,效忠非人,一身才华在颠沛流离之中得不到施展,不能不令人叹息。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