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24节气|18度的城 冬至,感受深时之旅
2024-12-21 11:21  浏览:585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诗中的这一经典问句,最适合在冬至日提出来。

  不论是古人的日观天象,还是现代人的科学推断,都证明冬至日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将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最冷的日子虽然还没来,但是人们离春天确实更近了。

  过去的人们都说,“冬至大如年”,温州也不例外。冬至为什么“大如年”?因为中国是先有了冬至等少数几个大节日之后,才渐渐发展出二十四节气的。感受其中玄机,还要将时间维度拉得更长。不如,我们即刻试试深时之旅。

  一

  深时,是一个地质学的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它的单位是“宙”“代”“纪”“世”,而不是年、月、日。深时的计时方式告诉人们,能够记录地球生命进程的,不是地表上一时的生命现象,而是岩石、冰川、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

  我们暂且就从冬至日的起源朝代——商朝说起吧。

  商人的某种精神,与温州人很像,所以,外界的人们说到温州人,通常都会说“温州人商行天下”。

  这两个“商”的概念,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商人的祖先,原是长江以南的游牧民族,他们放牧的,主要是水牛。而后,他们渐渐北迁,一直迁徙到黄河流域,沿途一边游牧一边与其他部落交换物品。这,也是后来“商”这个字延伸含义的起源。

  到了黄河流域之后,商人便定居了下来,农业发展了,与农事相关的天文地理及承载族人精神生活的节日也发展了。后来,就有了“月”,再有了“冬月”。而当时的“冬十一月”,便是一年中的正式开始。因而,冬至,在遥远的商周时期,真的意味着过年。

  现在,我们参照着“深时”的概念,继续往前走,很快便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其时,《左传》中依然写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除了征伐,就是祭祀。

  长久以来,冬至,都是祭祖最盛的节日。

  温州,就陆域而言,山地面积达到80%以上,平原面积不足20%。长久的农耕时代里,温州山地的百姓到了“冬十一月”的冬至,丰收已至,农事已歇,南行的太阳也将北归了,于是,开始了盛大的庆贺,也纷纷举行着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种“礼”或者“仪”,将一直延续至元宵节。

  当然,以上所言,我们都是参照着“深时”的进程。若是继续沿着这个进程,人们就会发现,告别传统农耕时代之后,温州人就开启了“商行天下”的新时代。

  二

  冬日,让我们继续在温州这片土地上展开深时之旅。

  温州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树木约有如下几株:江心屿1300多年树龄的“樟抱榕”;仙岩化成洞旁1200多年树龄的山茶花;湖岭贾岙村10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

  对,这些树都于唐时就生根发芽,如果它们会说话,能说出的真实故事一定比我们所有这些活着的人类都多。

  此时,千年银杏正满树金黄,千年唐茶也开始有红花绽放,江心孤屿上的“樟抱榕”则依旧满树的绿。

  仅从这几株千年古树来看,树木的时间观便与人类不同。那么,它们彼此之间有何种交流方式呢?

  大部分地方,两棵相抱而生的古树,常常伴随有坚贞不渝的爱情传说,正所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近年的深时科学证明,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许多地方,不仅两棵共生的树之间,有时在整片森林之中,树木之间的地下都会形成彼此相互交织的网络。比如,同一片丛林中的某棵树生病了,其他的树便会通过地下网络向它输送养分;有时某棵树的生命将走向终点,它也会通过地下网络,将养分贡献给整片森林。连接这个地下网络的,是无数肉眼难以识别的菌丝真菌系统。

  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地下深时时间观,人们就不免发现,植物,也不再是彼此独立的。同时,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存在互相合作。

  若用这样的概念来诠释“温州人”这个群体,也会变得很有意思。

  约5000年前,温州人是中国大地东南角某片山海边的一小群人,属于当时的少数民族;约3000年前,他们的后代开始造船外出;约700年前,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人乘船去到东南亚经商;现今,在外温州人的人口在200万以上,大部分是经商。

  抛开人的日常时间观来看,这就很像是一棵大树,不断有新的根须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最终,形成了一个遍及全球的“温州人”的网络。而这些人彼此之间,是有纽带在的,人们称之为“抱团”。

  还有一种类似的网络结构,在冬至的温州街头会特别醒目。这样的场景,可以在温州市中心老东门的“红日亭”、府前街老街旁的“三乐亭”、龙湾状元街道的“状元亭”等地方看到。

  冬至的天刚蒙蒙亮,亭子里便早已热气腾腾,其中的义工们,会端出一碗又一碗汤圆和热粥,供路人免费享用。食材,则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以上提到的几处亭子,在冬至日的清晨,人们不论去到哪一处,场面都蔚为大观。

  用世俗的话说,人们这样彼此连结的网络,便构成了冬日人间的温暖。

  三

  既然已经说到了吃,我们总该可以暂时跳出深时的概念而回到日常了。

  温州的冬至,在“吃”这件事情上也与别处略有不同。

  这,说的便是温州人在冬至里吃的传统美食麻糍。若认真追溯温州麻糍的内涵,我们甚至依然能联系到商周青铜时代。

  图源:温州文旅资讯

  周文王的《易》书曾有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翻译成白话文,差不多是这样:过去的君王到了冬至日就闭关,商人旅客也不再出门行走。君王不巡视四方。

  因为这一天,白昼到了一年中最短,黑夜则成一年之中最长。吃什么来熬过漫漫寒夜?当然是汤圆或者麻糍这样柔韧的食品,不易消化,故而可以让肚子长时间保持温暖。温州麻糍的主要原料糯米和蔗糖,当然也正是冬至前从土地中收获的食材。

  冬至次日,白昼便开始变长,黑夜则渐短。所以,遥远的过去,人们也管这样的日子叫“始阳”,正所谓“冬至一阳生”。

  时光再度回溯至遥远的公元239年,即东吴大帝赤乌二年,孙权在飞云江下游南岸置横屿船屯,建设了制造战船及操练水军的基地。其时,温州人造船与竞渡之技都已远近闻名。

  晋太康四年(283年),横屿船屯扩为始阳县,也就是今日平阳县的前身。始阳县的设县,大约,是在公元283年的冬至日清晨吧!

  虽然以上所有的时间轴,在深时之旅中也许都不过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于我们中的每个人而言,从明天开始的3个月内,每一天清晨,太阳都将会比前一天更早升起一点。

  原标题:24节气|18度的城冬至,感受深时之旅

  作者:翁卿仑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