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差一点流出来,很感动!”
前两天,杭州第十四中学黄志华老师联系快报记者:“我们同事余德文老师退休,我第一届班主任与他搭班,几个学生听说余老师这周上最后一节课,他们要来听,我以为是开玩笑,结果他们真的请假来听课了。”
三位“80后”男子,踩着上课铃声,本周一上午坐进了十四中高一(12)班的教室,听了余老师退休前的最后一课。
踩着上课铃声
三位20年前的毕业生走进教室
余老师在十四中工作了25年,带出了一届届毕业生,桃李满天下,这讲台上的最后一课怎么上,余老师没有想太多。
那天走进教室,他被“惊喜”到了。同学们拉响了礼花,黑板上还写着“余老师欢送会(farewell Party)”。送别一位英语老师,主题很应景。
余老师穿着黑风衣,戴着棒球帽,酷酷的。一看到黑板,同学们又拿着“光荣退休”的对联送上来,余老师说:“眼泪差一点流出来,很感动!”
等到上课铃响,教室后面溜进三个人,搬了凳子坐在最后。
“都德的《最后一课》,同学们都学过,除了孩子,村民们也来了。我的最后一课和都德的心情不一样,但相同的是,也来了几位特别的学生。”余老师给大家做了介绍,这三人是大家的学长,毕业20年了。
这三人分别是方正、翁恒炜和沈磊,都是十四中2005届的毕业生。高中毕业后,方正和翁恒炜都去了澳大利亚读大学,沈磊去了浙江大学。现在,三人都在杭州工作,方正在网易做游戏开发,翁恒炜从事金融工作,沈磊在一家国企上班。
余老师的课还是熟悉的味道
余老师讲课的节奏一如往常,没有因为这几个人的加入而改变。“希望你们以后继续努力学习,如果你们学习上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问我。我不会再上课了,但我有时也会回来打乒乓球,你们想见我的话,可以去体育馆。”余老师语气轻松地和大家约定,同学们点头说“ok”。
一整节课上,同学们都特别投入,非常活跃,还有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40分钟很快过去,下课铃响,余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的各个角落,摸了摸讲台,说“下课”。
“这节课和平时确实不太一样,时间好像很快,就过去了。不过,这节课和平时也没什么不一样,即使多了三个人,在我眼里,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孩子。”余老师说。
时隔20年,重新走进母校的教室,对这三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
方正说:“毕业后回校看过老师,但没走进教室。余老师的课还是熟悉的味道,一下子把我的记忆就拉回以前了。教室就是个神奇的地方,坐在里面,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压力、烦恼等,好像一下子都消散了。”
方正和沈磊是高中同桌,这次两人又坐到一起,有些兴奋。翁恒炜则举着手机,把这最后一课几乎全程拍了下来。
“余老师这节课,主题是讲文化遗产保护。课我是能听懂,但是题目一道没做对,哈哈。”方正笑着说。
这一刻,当老师的幸福感具象化了
今年10月,十四中120周年校庆。几位同学回校看望了班主任黄志华老师,也提出了想回归课堂的“小愿望”。恰逢余老师退休,三位同学一合计就这么坐进了课堂。
“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工作、家庭一堆事,很忙的。我当时以为他们只是说句玩笑话。没想到周日晚上,有人发消息给他,询问听课的细节,我这才知道三个孩子是当真的。”余老师说。
亲眼见证这节课的黄老师说:“这一刻,当老师的幸福感具象化了。”
为了听这最后一课,周末在深圳出差的沈磊,特意提前坐飞机,赶了回来。方正则是提前请假赶来的。
师生关系好,在十四中是有传统的。方正说,他人生中有一次重要的谈话,就是余老师开启的。
“我当时喜欢打游戏,有次和同学在外面网吧玩,被老师发现了。一天午休时间,余老师找到我,在一个空教室里和我聊了很久。他苦口婆心劝我,说游戏不能当饭吃,不是一个能谋生的手段。如果实在想玩,可以等考上大学了,专门去研究游戏。”
这些话被方正记在心里。他大学读的就是软件工程,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网络公司,参加游戏开发工作,目前已有手游上线。
对于这次谈话,余老师也记忆犹新。他说方正当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喜欢玩游戏,玩到家长都有些头疼。“我和他这次谈话后,也提醒过他几次。方正虽说调皮些,但还是听进去了,英语成绩进步不少。后来他出国读书,工作后有一年来看我,笑着和我说,‘余老师,我现在真的把游戏当饭吃了’。那时候我才知道,他在网络公司工作,就是研发游戏的,可以说,实现了人生梦想。”
助力孩子们完成梦想
是老师最大的欣慰
余老师出生于1964年,安徽人。1999年,已是高级教师的他来到杭州,成为十四中的一名英语老师。在十四中的讲台上,一站就是25年。
回想自己的教师生涯,他说:“英语这门学科,我读书的时候教材都很少,但现在的高中英语内容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教给孩子们。”
这些年来,余老师带出了上千名学生,遍布全球,大部分在杭州,分布在不同的领域,不少学生成了他的微信好友。
“孩子有了成绩,能助力他们去完成梦想,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余老师说,接下来时间多了,他准备制订运动计划,打乒乓球、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