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荣
“宁海有跃龙山有文峰塔,宁海是方孝孺故乡,宁海有柔石,宁海文风文脉悠远绵长。”这话,每位宁海作家都会脱口而出,语气里有止不住的骄傲。在这样的文脉滋润下,宁海的文学一直代有人出。当下的宁海,老一辈就不提了,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作家就有不少:张忌、浦子、阿门等,都在文化圈内有重要影响力。其中当然还有本书的作者袁伟望,一个一眼看去非常谦和的半老书生。我认识他有许多年了,每次到宁海参加文学活动,都会见到他,只是平日里交往不多,真正深度的接触还是前年我的诗集《一个人的奔跑》在宁海做的一场新书分享会。在宁海作家协会(以下简称“宁海作协”)主席阿门的安排下,台上与我对谈的正是袁伟望先生。当时看到他拿着一叠厚厚的文稿,里面全是他事先准备的功课,有介绍,有提问,有我的诗选,有关于我创作内外的事儿,当时我一边与他互动一边看着他特别认真地主持,心里特别感动。袁先生并不写诗,却怀着这么大的热忱为我主持分享会,提的问题又特别真诚贴切,他一定为此花了大量时间。直到看了袁先生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些年来宁海作协搞沙龙、讲座、读书会、新书分享、创作交流、名人座谈等,他都会很用心地做宁海作协主席分给他这个副主席的活儿,我那一场只是其中之一。付出就会有回报,这些当时的功课最终成了一次次宁海作协沙龙或其他活动的最详尽的记录,让他这位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编出了这部个人的“文学在场史”。
本书中收录最多的是有关文学沙龙的记叙,这部分内容也成为本书最打眼的部分。书稿的其他部分则是他眼里宁海作协采风活动笔记及对宁海文学故人的怀念等。这近二十万字,用袁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只是想“反映出相当长时间(大约十年)县作协文学活动包括沙龙、走亲、采风、讲座等全貌”,“里面的文字,也只是我的个人感觉”。但我从中读出的是同样作为文学人的一份感动和感慨。感动的是,宁海这么一个不大的地方的文学同行,一边仰望文学的星空,坚守着文学的追求,潜心创作,一边以活泼生动的文学活动,开眼界,提心力,增实力,抱团前行。一个小小的县作协做着如此丰富的文学大事,作为宁海作协主席的阿门、副主席的袁伟望等同行,十几年如一日地无私付出着。感慨的是,小作协也可以有大作为,宁海作协的活动开展得那么有声有色,让我这个平时惰性满满的宁波作协小主席汗颜的同时,不禁要为这几位宁海作协主席大大点赞。
当然,我这样说,会将这本书的意义说小了。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录,每次活动过后的新闻剪辑应该就能实现这个功能。前面提起过,袁伟望先生希望记录的是活动的“全貌”,那可得神形具备,神形就在他以文学的笔法,有血有肉地还原彼时彼地的情景与内核,这是他的行文老到、准确、形象,才可以做到的。他不仅做到了,文字里还多带了一份闲散,一份趣味,这尤其体现在他写小县城的文学人对于文学理想的坚持与文学活动的热闹快乐时。我相信,这样的书写,随着时光的流逝,将会凸显更多文学还原与记录的意义,因为他至少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某段时间内一个县城的文学群像。在许多正儿八经的文学著作塞满我们的书架,让我们倦于阅读时,这样一本记录小地方文学盛事点点滴滴的书,更像是饭后甜点,滋味悠长。
我还想说的是,开卷有益,这本书的许多篇章,都被他写成了一位位作家的一场场创作随访或对作家的文本阅读心得,这样的文字将传递给我们诸多文学书写的真知灼见及文学创作的秘密。这无疑是更有意义的,尤其对写作同行,将更有启示。
最后我想对袁伟望先生道声感谢。他有心了,也辛苦了!同样祝愿宁海的文学事业一路凯歌,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作家,《文学港》原主编,宁波市作协主席,浙江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