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涌金楼丨关税风暴中,一支非洲考察团的“奇袭”
2025-04-15 11:17  浏览:357

就在美国“对等关税”阴霾笼罩的这一周,浙江省境外投资企业协会组织的一支考察团,正在遥远的非洲拓展市场。

风暴之中,撒哈拉的风景如何?

这支队伍中,有身经百战20年的老外贸,也有以“出海”为事业的国际物流企业,更有深入研究境外投资的企业协会负责人,他们在特殊时间的奇袭,或许能带给我们启示。

无眠

4月8日凌晨,跟随考察团,绍兴英伦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雅见登上航班,飞往卡萨布兰卡。

此时,距离美方威胁进一步对华加征50%关税,刚刚过去不到两小时。

走向登机口的一路,陈雅见的电话、邮件、微信从没断过。他索性花258元买了机上wifi,开始这趟无眠的航程。

第一个微信电话,打给厂里的采购部门。

“还没有启动的订单,先暂停。相关的面料、包装、辅料,也先不要下订单。”

——这是防范风险,客户很有可能取消订单。

第二个WhatsAPP电话,打给客户。

“我们都知道,后续成本肯定会增加,但你别担心,货我们肯定会按时交付。”

“这么多年,你知道我的,一起渡过难关,好不好?”

——这是长远考量,相对于亏损,更珍贵的,是留下客户。

第三个视频会议,连线工厂。

“供应跨境电商的工厂,趁着窗口期,把已经做好的半成品快速组装出货,防止政策再变动。”

“必须履约的传统订单,赶紧寻找海外工厂。”

——这是和时间赛跑。

快20年的外贸生涯,让陈雅见面对这样的震荡,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不见情绪起伏。

三万英尺高空,18小时飞行,他没有合过眼。偶尔经过飞机走廊,也能听到考察团的同伴们小声讨论——出口、非洲、关税,关键词无外乎这些。

飞机降落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

这是非洲最大的商港和最大的工业基地,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停留在那部二战时期的黑白电影。

二战爆发后,大量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这里,已经有浙企华立集团计划投资工业园,园区还未正式启动建设,但考察访客已络绎不绝;也有做箱包生意的温州老板经营本地市场,毛利60%;风力发电、光伏、汽配行业外资涌入……

机遇遍地。

陈雅见很庆幸,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选择了出海找机会。

一下飞机,他就接到一个同乡的电话:“听说你来非洲了,来我们厂看看?”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