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市区多所开设托班的幼儿园,了解托班的开办规模、办托方式、师资配比、照护情况等。
近日,温州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温州市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幼儿园向下延伸办托,构建托幼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今年全市将有60%的普惠性幼儿园开设托班。
多种办托方式并存
构建“适托化”照护课程
走进龙湾区普西幼儿园,在专属幼儿的托育运动场上,孩子们在攀爬组合、平衡木、小型跑道,以及沙水区的太空沙盘、生态水池自由探索、运动。
“我们开设了逐步适应课程。孩子刚进托班时,老师会提前家访,了解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还会有家长和孩子的陪伴亲子游戏,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该园园长夏芯芯介绍,目前他们园开设3个托班,共60名孩子。“早上8点30分前入园,到园后有晨检、问好、区域游戏,9点后安排运动,吃点心、圈圈游戏(类似集体活动)等,其余时间为生活活动和自主游戏。”
普西幼儿园依托在地资源——龙湾寺前古街,将“千年寺前古街”的韵味融入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打造了八八松糕铺、百年馄饨店、寺前修理铺等十二大充满古韵的室内互动场馆,并设计了盐场体验区、造纸工坊、扎染坊、麦麦酒酿造场等五大户外游戏场,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温州文化的魅力。除全日制托班形式,该园还开设了公益亲子早教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家长需求。
随后,记者来到瓯海区南部新城第二幼儿园,该园利用本土植物、农场废弃木材等材料,打造了大面积户外田野科学探索空间。园长成祖秀介绍,目前开设2个全日制托班,共43名幼儿。“这些孩子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带的,语言交流少,送到托班后,我们通过游戏让孩子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短短几个月,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从几个字到几句话,从不乐意交流到乐意表达自我。”成祖秀表示,他们提供亲情式陪伴照护,关注幼儿情感需求,给予个别化照料;此外,在“适托化”照护课程实施中,特别注重创设自然生长的环境,结合自然探究,利用园内种植的杨梅、蓝莓、枇杷等果树和养殖的小羊、兔子等动物,开展“科学+”跨学科探索活动,并每日安排托班孩子和3~6岁孩子混龄成长。目前该园以全日制托班+亲子公益早教形式办托。
托班师资面临挑战
建议单设职称评定通道
“近几年,幼儿入托需求量非常大,孩子在家多由爷爷奶奶或保姆带,送托班可接受规范早教、运动及生活专业指导,老师有教师资格证和保育师证,还会引领家长了解孩子发展阶段和能力。我们从刚开始办园的2个托班扩展到3个,但仍然供不应求。”夏芯芯说,龙湾区普西幼儿园托班实行“两教一保”配置,要求每位教师需持教师资格证与保育师证,生活老师均有保育师证,每月接受“医育融合”培训,社区医生定期入园开展健康讲座。班级师生比为1:7(20名孩子配3名教师),确保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化照护。
夏芯芯介绍,除要求托班教师配备“双证”外,他们还注重亲子教育,通过家园共同体,如推荐学习平台、家长参与活动开放日、家长助教等,引领家长了解孩子发展阶段和能力。目前,该幼儿园结合温州市“三朵云”评价,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通过平台记录孩子在园生活,如喝水次数、吃饭情况、语言表达等,结合照片、视频、老师描述及月龄发展评估指标,生成电子化、数据化成长报告,家长可实时查看。
在瓯海区南部新城第二幼儿园,成祖秀介绍,该园托班同样按“两教一保”配备,持双证的教师比率达25%。“今年区里通知老师们报考保育师,我园编内教师全部报名,下学期的持证率会提高。”在医育结合服务体系方面,成祖秀说,现阶段只有常规宣传和每年一度的儿童体检,儿童保健医生在托班日常照护活动中主要为幼儿提供健康监测与评估、健康宣教等方面工作。
在成祖秀看来,开展“托幼一体化”工作,是给忙碌的家长解忧。而在推进“托幼一体化”过程中,也面临托班教师多为临聘人员,缺乏编制保障,流动性较大等挑战。为此,她建议为托班教师单设职称评定通道和教学比赛赛道,将保育师培训向临聘人员开放。同时,园内医育结合体系还不完善,希望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托幼一体化怎样破解“带娃焦虑”?
记者林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