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讯通过一种“隐形打气筒”般的心脏康复技术,72岁的黄老伯近日重获新生,不再倚靠拐杖行走。记者昨日从瑞安市中医院获悉,该院心血管康复中心创新应用的“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正为众多支架术后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黄老伯有20年的高血压病史,还有糖尿病、脑梗塞。5年前,因为冠心病,老人植入了心脏支架,但术后并未好转:走两步就喘不上气,胸口像压着大石头,拐杖不离手,连楼都不敢下。“抗凝药让我满口蛀牙,牙医一看凝血指标就摇头。”他苦笑着回忆,术后生活仿佛被按下暂停键,“每天拄拐挪动,觉得余生只剩煎熬。”
一个月前,因病情突然加重,黄老伯再次被送入医院,又植入两枚新支架。然而,术后他的胸口仍像压着一块巨石,呼吸艰难。随后,老人来到瑞安市中医院心脏康复中心。
检查显示,黄老伯术后的心脏如同“旱地”——主干血管通了,毛细血管却仍缺血。“就像修好了高速公路,但通往田间的泥路全被堵死,庄稼照样枯黄。”瑞安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兼心血管康复科主任管霞飞解释道,传统支架仅能解决5%的大血管狭窄,剩余95%的微循环病变才是胸闷乏力的真凶。
心脏康复中心的医生为黄老伯戴上“打气筒”——下肢绑着智能气囊带,随着心跳节奏规律充气,将血液从腿部“挤”回心脏。“就像给心脏装了个辅助泵,专门疏通支架够不到的毛细血管网。”管霞飞告诉记者,气血就像城市供水系统,既要把水管拓宽,也要清理淤泥。医生给老人做的这项“体外反搏”技术就暗藏玄机:气囊按压时同步刺激足三里等穴位,如同给经络做“穴位按摩”——到达支架不能触及的深处,改善心肌微循环。治疗中,气囊规律按压不仅改善供血,更像给心脏开了个健身房,给血管每天做“有氧体操”,让心脏重新学会高效泵血。
三周后,黄老伯的6分钟步行距离从326米升至475米,连困扰多年的烂牙也安全拔除。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隐形打气筒”激活心脏微循环 七旬老人甩掉拐杖行走
记者何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