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温理工“瓯溯”暑期实践队将思政课堂搬进匠人工作室
2025-07-09 13:22  浏览:199

   温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瓯溯”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非遗文化一线,在一周时间内先后走访并采访了四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平易近人的讲述和他们巧夺天工的作品展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和坚守的匠心,更是温州人“四千精神”的生动诠释。这支以青春力量叩响传统之门的队伍,将思政课堂搬进匠人工作室,让"四千精神"与非遗匠心在碰撞中焕发时代光芒。

  千山万水间的技艺坚守:步履不停寻新机

  龙档传承人黄北“走遍千山万水”寻找创新灵感,他带着作品穿梭于各地,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让传统龙档与霓虹灯带相遇,在题材中融入《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样板戏元素。黄北创作的“迷你木雕龙档”于方寸之间尽显超凡工艺与非凡耐心,这种突破不仅是技艺的革新,更彰显了温州人当年背着小商品闯全国,敢于走出“舒适圈”,探索新可能的魄力。采访现场,黄北与其父亲共同热情介绍作品、演示工具操作,父子间技艺的薪火相传与深厚情感令人动容。

  千言万语里的薪火相传:话语交融传匠心

  年近耄耋的竹丝镶嵌传承人张锦达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其“说尽千言万语”,热情地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与竹丝镶嵌结下的不解之缘,并细致讲解竹丝镶嵌的制作过程。他告诉队员们,1平方米约有1.6万颗竹丝,这浩大的工程考验的是细心更是耐心。张锦达积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不仅走进高校课堂向大学生授课指导,更远赴海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尤为注重作品的创新性发展,认为非遗不应当被“束之高阁”,应当使其更加贴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千方百计中的创新突破:开拓思维焕活力

  在黄杨木雕传承人陈宗立的工作室,陈宗立告诉队员们,乐清黄杨木雕为中国四大木雕流派之一,其创作的“王阳明”系列作品尤为引人瞩目,将一代大儒的经典人生与精神气韵浓缩于木纹雕琢之中。陈宗立的创作题材广泛,人物、花鸟、鱼虫等在其刀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与深沉热爱。为了进一步使年轻人接受非遗文化,陈宗立“想尽千方百计”,雕刻了许多卡通人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千辛万苦下的坚守担当:迎难而上铸匠心

  首饰龙传承人朱观富向队员们介绍了现场展示的精美首饰龙作品,其“历经千辛万苦”,从设计到制作皆由其独立完成,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改造。作品取材自传统的“三十六行”,其中的场景、人物、动物无不栩栩如生。尤为可贵的是,朱观富以传统静态或齿轮驱动的首饰龙为基础,创新性地运用连体机械化装置驱动首饰龙,并巧妙地配以应景音乐,赋予古老技艺新的活力。同时令其欣慰的是,如今儿女们也慢慢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访谈尾声,朱观富诚挚邀请实践队员未来有机会共同参与制作。

  从龙档工作室的木屑飞扬,到首饰龙研究所的彩绸蹁跹,温理工学子在非遗传承人的指间看到了“四千精神”的鲜活注脚,这是刻进年轮的坚守和融入血脉的创新。温理工“瓯溯”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在记录、整理与宣传推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同样发扬着“四千精神”,他们以青春视角解读传统技艺,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温理工学子勇担文化传承使命的责任感,完成了一份“问理育魂+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当他们带着非遗故事重返校园,那些被匠人掌心温度焐热的技艺,终将在青年接力中成为温州强城建设的文化基因,让传统与青春在时代长河中同频共振。

  原标题:温理工“瓯溯”暑期实践队将思政课堂搬进匠人工作室

  通讯员郭大鹏摄影:郑碧佳吴可欣邱恩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