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一家知名针织企业因效益下滑、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被申请强制执行。象山法院对涉案不动产及机器设备采取“活封”措施,企业得以继续经营,如今已偿还近八成债务,数千名工人的生计也得到了保障。这是宁波法院以“柔”性执法助涉案民企重回赛道的一个案例。
案案都是营商环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法院审结一审涉企纠纷案件3.6万件。“我们坚持依法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说,在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能动执行,既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又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助推营造安商惠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这是雪中送炭的帮扶,让企业复元气、添信心。”在一件连申请执行人都觉得无法执行的砂石买卖合同执行案中,镇海法院在查实被执行人无固定资产可供执行后,采取灵活的执行措施,积极协调买卖双方达成以砂抵债的执行和解方案,被执行人按约全部履行完毕。
今年1月至10月,全市法院首执案件实际执结率同比提高了6.72个百分点,终本率同比降低了8.85个百分点,结案平均用时同比减少10.57天,执行款平均发放天数同比减少5.04天。
为推动形成“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的格局,宁波法院深入推进自动履行正向激励和信用修复机制。
宁波某公司因对1300多万元借款承担担保责任却未能及时履行,被诉至慈溪法院。执行过程中,公司负责人主动联系执行法官表达积极还款的意愿,并希望法院能暂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经充分审查评估,执行法官与申请执行人积极沟通,力促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之后,该公司主动履行完毕。慈溪法院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自动履行信息,并为公司出具自动履行凭证,帮助其顺利从银行获得500万元定向信用贷款。
案结事了的背后,是宁波法院正在加速完善的执行体系,以及正在逐渐成长的奖惩并重、分级管理、刚柔相济的宁波信用体系。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全市法院共发布诚信履行名单4187个,完成信用修复1025件。(记者王佳通讯员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