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这个叫“阿拉”的摄影节 惊艳了谁?
2023-12-04 13:07  浏览:672

  设在绿皮火车上的摄影展。(海曙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连续两个周末,市民黄聪涛都在看展。持续20多天的第十届阿拉宁波摄影节期间,分布在全市13个展区的73个大大小小的展览、2700余张照片,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市民轮番观展。

  一场以平民化、本土化为特色的摄影节,惊艳了谁?又会让全民摄影时代的每个普通人收获些什么?作为最容易参与创作、覆盖人群最广、群众基础最好、传播接受度最高的艺术门类之一,摄影又会给城市文化氛围带来怎样的影响?

  “众筹”展览搭建梦想舞台

  在摄影节开幕式上,市民王海波一组专题照片《漫长的目送》的娓娓“讲述”,打动了在场所有人,也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的认可。

  “这组照片非常典型,就是阿拉宁波摄影节的风格。”摄影节承办方负责人、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戚颢说,“本次摄影节的初衷,就是引导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生活,从而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比起技巧,我们‘众筹’展览时更在乎内容,越真实越动人。”

  零门槛“众筹”展览,是全省首创,也是阿拉宁波摄影节的最大特色。谁都可以来投稿,主办方邀请国内著名摄影家与一线策展人评选。在这些大咖的引导和策划下,各行各业的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一批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城市发展、反映百姓生活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惊艳亮相。

  摄影节平台和精心策划的展览,让很多朴实画面得到最佳表达,并因此被看到、被关注。比如拍摄老年失智父母的企业高管李晴、拍摄医院患者愈后微笑的医生杨科跃、拍摄运河边古村生活的市民黄聪涛等。

  摄影节主题曲也是“众筹”而来,这是一首专为摄影人创作的歌曲,由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出品。“都说单反穷三代,风餐露宿也逍遥自在”“梦想一拍成名,奋斗许多年,转身还是潦倒的存在”……这些歌词都是摄影师贡献的金句,朴实动人,引起无数共鸣。

  培养人才讲好宁波故事

  人来人往的摄影节,不仅要热闹,还要留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寻河——中国大运河(宁波段)影像调查》的首发是本届摄影节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活动之一。27名自愿报名的摄影师历时一年,沿着大运河(宁波段)寻找、采访、拍摄、记录。在导师策划下,每名摄影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一个专题,从不同角度拍摄运河。

  摄影节的多个展览,都来自这样有很多普通爱好者参与的工作坊,它们大多由各区(县、市)的摄影家协会主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印迹。很多作品被送去了全国、全省各种展览和各大比赛,获得了各级荣誉。近几年,宁波进入省展的作品数量名列全省前茅。

  比获奖更重要的是,大奖不再是专业摄影师的专利,工作坊为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获大奖、进大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培养了更健康、更活跃的摄影人才梯队。

  乡间展览提供生动载体

  本届摄影节,形式最特别的展厅在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一场设在绿皮火车上的摄影展,吸引了不少市民。绿皮火车是该村太空农业体验中心的一个网红打卡点,人们走过秋天的田野,喝一杯咖啡,走进车厢,赏一场具有浓浓乡土气息的摄影展。

  本届摄影节一共有13个展区,其中在乡村的展区就有4个。除了茂新村的绿皮火车外,还有北仑区春晓街道三山村一个由废旧粮站打造的三山粮站艺术空间,以及由两名民营企业家经营的甲仓美术馆和慈城状元府第。这些展厅或坐落在乡村田野之上,或设置于古城老街之中。精心策划的展览与精心打造的空间相得益彰,吸引许多年轻人驻足、打卡。

  比摄影展更早进入乡村的,是摄影人。历届阿拉宁波摄影节都有很多作品记录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步步脚印。今年的摄影节上,“乡见”“茂新108”等摄于乡村,且在乡村落地的摄影展览,成为一大亮点。这些异彩纷呈的乡间影展,正成为艺术“乡建”更具体、更生动的载体,也为村庄增添了更多艺术氛围和人气。

  展示形象打造文化品牌

  每一届摄影节,都有各地摄影名家和资深媒体人来到宁波,包括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世界》等全国媒体的社长、总编等。而宁波,每次都会给他们留下难忘的故事。宁波的开放精神和高端智造优势,同摄影节的新闻一起,被多家媒体报道。

  摄影,是最容易突破文化障碍、最容易超越时空、最容易被接受的视觉艺术。通过阿拉宁波摄影节一届又一届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将宁波发展和人文精神贯穿于平和质朴又客观细腻的镜头下,让国内外受众更轻松愉快地了解宁波,更为清晰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和宁波故事。阿拉宁波摄影节不仅仅是一个深受摄影艺术家好评和广大市民欢迎的盛会,也是一个展示宁波形象的文化品牌。记者 王鹏 通讯员 铁妮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