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彰显样板担当
2023-12-13 12:54  浏览:206

  甬水桥科创中心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谆谆嘱托,催人奋进。推进创新深化,是浙江迈上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选择。省委全会提出,要在创新深化上再出实招真招硬招,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奋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市委全会强调,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彰显样板担当。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围绕新能源发展、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青年科技人才等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扬优势、补短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为宁波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征程中彰显样板担当贡献智库力量。

  新能源:宁波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机遇的战略选择

  马丁玲

  一、新能源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能源革命是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原动力,纵观人类历史上每次工业革命,均伴有重大的能源变革,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影响世界格局。当前,能源问题和环境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各种颠覆性技术处于多种路径齐头并进的态势,能源革命迎来第三次重要节点。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转型、降低化石燃料占比,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1、我国新能源发展成就显著。自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中国能源革命的号角以来,我国能源变革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诞生了多项“世界之最”: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各类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有力支撑了我国风机、光伏电池产量和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加速进入商业化示范,为世界提供了清洁能源转型的“中国样本”,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迈向了新阶段。

  2、发展新能源是我国解决能源危机、极大改善气候变化指标的必然选择。2020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在12亿千瓦以上。截至2022年底,我国两个指标数据分别为17.4%、7.6亿千瓦,距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据此测算,未来八年我国风电、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超过5500万千瓦,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发展新能源是抢占创新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能源是比传统能源更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多种形式,横向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上则是能源产业中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带动能力最强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我国宏观经济和能源技术结合发展的内在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必然需要绿色、低碳、安全、低成本、可持续的能源作为支撑,能源技术革新和新型能源的发展成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宁波要长期战略性布局新能源赛道

  对宁波来说,作为全省制造业第一市,我国先进制造业大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规上工业总产值列全国第六位,产业高耗高碳特征明显,发展能源的供给推力和需求拉力均较大,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迭代推进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的关键时期,长期战略性布局新能源赛道是宁波抢占创新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1、宁波具有大力发展新能源的使命任务。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任务明确、目标清晰。尤其是在能源制造业领域,我国在光伏、风电、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基础实力,宁波一直紧跟国家战略方向,不仅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还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加强示范试点,风能、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东方日升、旗滨光伏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产料及应用、研发于一体的区域性新能源光伏产业集群,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光伏电站等光伏产业链日趋成熟,重点环节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拥有全球前十的逆变器行业龙头——锦浪科技,以其为链条核心,延伸产业链,主要从事中下游产品的研发生产,初步形成集聚效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基本完备,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3.16万辆,占全省比重28.9%,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之一。未来,宁波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性创新和产业长期战略性布局,占据储能、氢能、智能汽车等新能源赛道,提升城市对新时代能源的驾驭能力。

  2、宁波是新能源发展最迫切、最可行的优势发展区域。新能源产业空间布局受供给条件和需求动力的共同作用,需要优先布局在供给条件较好、需求动力旺盛的区域。宁波新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空间错位,运输成本较高,未来要立足新能源发展的禀赋条件和适宜空间,着眼传统能源供给短板,注重多能互补,探索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路径,及其应用推广的可行性;着眼能源供给和消费空间错位问题,注重供需均衡,建设互联互通的能源互联网,创新点块结合的能源供给空间形态。

  3、宁波要构建“能源+数字”新型能源体系。当前,宁波发展既面临逆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高端回流、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规模增长“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的双重制约,城市间竞争加剧背景下新兴产业培育“创新要素、资金要素”的双重需求,也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数字赋能、技术迭代”的双重机遇。迫切需要围绕生产什么(重点发展哪些新能源)、生产多少(各种新能源生产规模应该多大)和如何生产(生产技术选择和经济利益考量)等问题,推动新能源发展从“以科技领域创新为主”转变为“以数字融合解决问题为目标”。未来重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智能化深度融合,在应用上颠覆传统电网的供求关系、颠覆传统产业功能、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完善能源供应安全体系,以抢占能源变革先机、掌握产业先发优势、形成新型工业体系,从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能源治理体系话语权。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推进数实融合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新活力

  杜妲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今年9月,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正聚力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城市的宁波重任在肩、时不我待,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微观基础,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对象。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比重高达98.5%,下一阶段,如何引导这一群体加快迈出智能制造的步伐至关重要。

  一、发展环境利好:以数强实方兴未艾

  近年来,宁波深入实施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新技术新模式融合应用,积极推进规上工业企业、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和企业上云上平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加快增长。近五年来,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GDP年均增速7.5个百分点,2023年1月至8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成投资高于全市固投增速41.3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24.1%,比2022年底提高6.8个百分点。

  二是重大平台和项目赋能转型。2023年,国家(宁波)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我市工厂操作系统公共赋能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百度智能云智慧工业浙江省总部项目在北仑区落地。

  三是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今年,我市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运动休闲服装三个优势行业为基础,入选国家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5家企业入围2023年度省级未来工厂试点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通过标杆培育形成示范,极大地拓展了以数强实的成果普及范围。

  二、发展痛点犹存:资源要素尚有缺位

  从现实情况看,我市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早期,数实融合面临认知落地、技术实现、成本投入等方面痛点,“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一是认识水平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对于选择何种技术、如何应用、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的权衡,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技术与政策红利,仍然缺少清晰的方向和全面的策略;当前能够复制推广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样本也还不多。

  二是数字人才缺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数字化人才是能够结合理论和应用的复合人才,据德勤中国估计,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数字人才缺口约430万人,人才供应与需求比例为1:2.2。预计到2025年,行业数字人才供需比将达到1:2.6。

  三是资金压力较大。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数字设备采购、基础建设更新、系统搭建维护等多种成本,对于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加之回报存在不确定性,又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本就不强的融资能力。

  四是定制化需求难以获得满足。目前我市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是局部、浅层的,数据深度开发利用能力还比较低。宁波工业门类多、行业差异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匹配到行业经验丰富、响应速度快、产品性价比高、技术支持较好的数字化服务商。

  三、下步工作建议:强化数智生态赋能

  下一阶段,要通过各种举措响应和鼓励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围绕需求预测、质量控制、流程重构、管理变革等维度,推动政府、平台和企业协同创新,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一是推动示范引领,打造推广可复制数改案例。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主线,推动企业按照数字化等级标准开展对标建设,培育建设一批“未来工厂”和5G全连接工厂。加速数字化示范企业和转型案例宣传,高标准办好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谋划高层次数字化转型论坛,营造数实融合创新氛围。建立涵盖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咨询评价等维度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数据交易机制,推动公共数据与行业资源开放共享。

  二是破解人才瓶颈,加快数字化人才培育引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充分运用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机构、平台公司以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优势资源,强化数字基础技术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体系。定期梳理中小企业人才需求,提供数字化专家企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接受数字化应用普及培训。

  三是降低成本压力,有机组合各类支持性政策。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落地,综合运用研发投入补贴、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创新重大装备首台(套)、软件系统首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支持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开放平台、技术溢出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鼓励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共性需求开发低成本应用,实现小应用的大推广。

  四是加速服务提质,积极培育服务平台和主体。结合智能超算中心建设,支持通信运营商和地区大数据中心增强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supOS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广应用,搭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制定重点产业链应用场景创新路线图,推动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领域场景创新。谋划培育一批数智化改造总包商联合体,统筹数字工程服务商、云服务商和咨询培训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提供集成化、模块化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夯实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底座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添翼

  李佩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一重要指示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为宁波以实体经济为主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探路先行指明了方向。我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就是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近年来,我市博士后工作站加速发展,由2020年219家增加至今年的382家,其中企业站326家,占比84%。企业站中,创新型占比超过85%,“单项冠军”企业建站覆盖达82%。

  一、服务实体实际需求,激发科创澎湃动能

  近年来,我市博士后工作站紧贴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才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为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能。

  推动成果转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博士后人才三方合作的三轮驱动科研新模式,组建生物疫苗等多个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博士后创新联合体,成为推动我国细分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广邀海内外优秀博士“揭榜挂帅”等创新举措,推动博士后研究人员跨领域交流、跨系统合作、跨学科攻关,较好地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近几年,在甬博士后团队实施揭榜项目每年突破100个,多项技术被应用到探月工程、北斗卫星等“国之重器”。

  引领产业升级。我市积极构建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用联盟,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加速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助力企业“华丽转身”。据统计,近几年在甬博士后累计研发的193项产品被省级以上部门认定为重点领域首台(套),帮助永新光学、东睦新材料、激智科技、美康生物等重点企业打破国外行业垄断,进一步巩固企业在重点领域的龙头地位,推动全市产业加速向高端转型升级。

  助力经济发展。博士后工作站立足实际发展需求,突出应用型特色,在促进“四链”融合共生的同时,不断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博士后项目带动本地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效果突出,对产业链投入产出效率“杠杆效应”明显。近几年,全市博士后累计研发投入突破47亿元,带动经济产出和社会资本447亿元,直接放大经济效应10倍,并拉动就业1.9万人次。

  二、构建三项“机制”,抓好三个“更加”

  下步,以“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战略指引,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以博士后工作为抓手,面向打造“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需求,着力构建三项“机制”、抓好三个“更加”,进一步激发博士后工作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才融合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精准培育,构建清单式建站机制,实现覆盖更加广泛。更加注重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在引才育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多设站、建好站方面持续用力。一是聚焦“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以及“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重点科技创新企业,建立清单式建站机制,梳理目标建站企业清单,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清单等,阶梯式逐级推进建站,力争实现“单项冠军”企业全覆盖,“专精特新”企业覆盖50%以上。二是市县两级联动组建帮建专家团,面向有建站意愿的优秀科技型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持续跟进做好把脉辅导,手把手帮助条件成熟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提高建站质效。

  打通壁垒,构建协同式共育机制,实现联动更加有效。进一步打通设站机构与培养高校的信息壁垒,创新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重点是联动各级主管部门、在甬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近400家博士后工作站各方职能资源,采用“联合招引、联合培育、联合考核、联合留用”等协同共建方式,促进产业主管部门、在甬高校院所、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人员流通,以组团式发展提高对博士后人才吸引力和承载能力,切实增强博士后“产、学、研、创”平台的延展力和支撑力,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数字赋能,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实现“蓄水”更加有力。更加注重在政策力度、工作速度、服务温度上下功夫,增强对博士后战略人才的吸引力。一是加大政策力度。针对城市吸引力不够、引才主动性不足、培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深化博士后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迭代升级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创新创业等方面一揽子政策,在政策享受、项目评审、职称评聘、项目管理、薪酬确定、编制利用等方面充分松绑赋能,不断激发用人单位引才用才活力。二是加快工作速度。聚焦影响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堵点问题,充分发挥好我市在全省试点上线一体化博士后数字化管理系统,做好博士后补贴申报、优博优站、平台升级等工作事务办理的“信息化”应用,博士后及工作站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绩效评估的“数字化”展现。三是加强服务温度。聚焦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引、育、留、用中的“关键小事”,更加注重从购房安家、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留才痛点入手,完善政策、强化保障、优化服务,打造“宁波五优、人才无忧”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