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追《繁花》:绕不开的宁波人,讲不完的“生意经”
2024-01-12 10:00  浏览:688

一部《繁花》,照见上世纪90年代初的繁花绽放——

以不响激荡回响,以一个时代的风华正茂,激起一个洪波涌起的时代水花。

而我们,也在繁花似锦的细节流露中,看见一个时代的“宁波帮”身影。

改革开放,春风骀荡。

鲜明的宁波印象,如何深深嵌入一个时代的人文基因和发展脉络,又如何在新时代繁花绽放?

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号召40周年。今起,本报推出“繁花绽放,闪亮我的城”报道,我们将沿着“宁波帮”奋斗的足迹,触摸一座城赓续奋斗的精神脉动,共同见证她一如“繁花”般的闪耀。

见习记者张芯蕊

《繁花》落幕,意犹未尽,关于这部剧的讨论依然热烈。

作为一部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剧,《繁花》将观众带进了那个充满活力和时尚气息的上海。沪甬两地亲缘浓厚、联系紧密,上海的故事里,宁波人历来不会缺席。《繁花》尤其如此。

“爷叔”的角色被称为宁波“老法师”,由喻恩泰饰演的一个有300名工人的宁波工厂老板就叫“小宁波”……

“金宇澄的里子”,藏着宁波记忆

尽管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不少观众依旧认为《繁花》承袭了原著鲜明的底色。

当主人公阿宝骑着自行车,穿过人声鼎沸、氤氲四缭的古老街市,不同于黄河路、南京路上的“大江大河纸醉金迷”,浓厚的烟火氛围、地道的风土人情跃然眼前。

无论是带着浓浓上海腔的人物形象,还是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奋斗与情感……《繁花》丰富的镜头语言,一如原著作者金宇澄细致入微的笔触。也正因如此,不少剧评家认为,纵使经过改编,《繁花》依旧保留着“金宇澄的里子”。

一个上海故事,为何绕不开宁波?也需从“里子”追溯。

长篇小说《繁花》的“出身”本是金宇澄的“随笔”。2011年5月11日,金宇澄在一个小网站上匿名开帖,“开始部分全是漫谈,这实在是沪语写作的练习”。据金宇澄回忆,在写了1000多字以后,他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长篇”。

“读者是市民,我也是市民。”《繁花》记录的无名无姓者的市井事迹,来源于金宇澄的亲身经历。然而,鲜少人知道的是,金宇澄是半个宁波人,母亲祖籍宁波慈溪。正因如此,《繁花》透露出与宁波有千丝万缕关联的细节,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我姆妈讲,她们小时候,上海话讲‘我们’,是讲‘我伲’,到后来,宁波人带来了‘阿拉’,上海话里,才有了‘阿拉上海人’这种讲法。”在多次采访中,金宇澄曾提到自己对宁波的最初印象,来自外婆家。

不仅是方言,外婆做的宁波菜也是金宇澄的宁波记忆之一:“阿拉外婆烧的咸菜肉,好吃是好吃得来。”

在上海居民的生活环境中,邻居常常共享灶间,各家烹饪自己的家乡菜。宁波菜因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在上海的各个角落都备受喜爱。

可以说,金宇澄的经历,也是不少宁波籍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宁波在上海的影响力早已深入每栋小楼与每个弄堂,也深入咿咿呀呀的上海话。

“有一次我在镇海,看到甬江的感觉忽然就像看到黄浦江,百年来一代代宁波人从这里出发,坐一夜轮船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这条江和上海的关系极其密切,像脐带一样,把宁波和上海这两个城市联系在一起。”正如金宇澄曾经的感慨,沪甬一衣带水,无法隔绝的牵连,创造了上海记忆中俯拾皆是的宁波印记。

宁波,上海人的“外婆家”

神色从容、眼神笃定,由90岁高龄的“济公”游本昌出演的“宁波爷叔”,一经出场,便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宁波爷叔”,并非来自小说原著,而是由王家卫原创。王家卫是浙江定海人,可以说是半个宁波人。所以“宁波爷叔”,应该是导演深藏记忆中的一个具象。作为久经商海的老将,“爷叔”是阿宝遇到的第一位贵人,也是阿宝生意场上的引路人。甚至从整部剧的情节推动上看,“爷叔”是串联、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主线。

宁波商人曾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凭着出色的经商头脑,风头无两。

资料显示,在代表上海工商业者利益的团体组织中,甬商的地位一目了然。比如1902年成立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此后历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和上海市总商会),27年里换届18次,共有7名甬商14次当选为总理(会长),总任职年限达23年。

再比如航运界的虞洽卿、西药和娱乐业的黄楚九、银行界的宋汉章,都是行业翘楚。

宁波商人在上海的“足迹”远不止于此,相比这些赫赫有名的商业大亨,那些无名无姓,凭借小本生意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宁波人更是数不胜数。

相关材料记载,旧时宁波的“上海轮船”,乃至更早的“宁波小舢板”的终点就是上海十六铺码头。宁波人“闯荡大上海”,从十六铺码头进城开始。一些宁波人会留在十六铺周围经商,现在十六铺上了年纪的人当中,还有不少宁波人。由于宁波移民众多,上海被称为宁波人的第二故乡,宁波则被称为上海人的“外婆家”。

“宁波爷叔”这个角色不仅凸显了宁波商人在上海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他们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

《繁花》剧情中,“宁波爷叔”的一段经典台词讲道:一个人有三个钱包……第二个是他可以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信用。

现实中,无论是“宁波帮”商人朱葆三以个人信誉担保各钱庄太平,“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的诚信事迹,还是一直以来“宁波帮”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处事原则,都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宁波帮”精神。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剧中“宁波爷叔”掌舵,带着阿宝等人,成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敢为人先、敢于尝试新赛道也是“宁波帮”的传统。近代,在沪甬商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第一家银行……

无论是透过原著还是电视剧的角色,都足以看出宁波与上海之间由来已久、深入人心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宁波帮”及其精神在上海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成为这座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正因如此,《繁花》这段传奇故事,绕不开宁波人,讲不完“生意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