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市政协委员为推动宁波人口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24-02-22 08:54  浏览:633

2023年,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举行。(唐严摄)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也是“市之大事”。近年来,我市通过降低落户门槛、设立宁波人才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打造青年友好城等举措,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人口竞争力得到持续强化,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市在提升人口竞争力方面,也存在不少制约和短板。

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期间,举行了“提升人口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升级”联组专题协商交流活动。来自致公党、科协、侨联、科技二、社科新闻出版等5个界别小组的委员和部分其他界别委员,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建真言、献实策,为促进我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出谋划策。

优化发展环境 做大人才“蓄水池”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聚则城市兴,一个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要看能否聚集足够多的人才。

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集聚关键靠平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不够,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缺乏,对高端人口的吸引力不够。”第一个发言的傅晓委员开门见山就谈起了人才问题。

傅晓委员建议,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的角度,首要的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搭建并做强高端平台。“一要下大决心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傅晓委员说,二要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引进培育高水平大学,围绕中国科学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布局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鼓励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

和傅晓委员的观点一样,叶继春委员也认为,科创平台是高端人才栖息的“梧桐树”,也是各类创新资源的“汇集地”,要加强高端科研机构培育,优化人才培养发展环境。叶继春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通过聚焦新材料、“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建设了若干科创平台,成功吸纳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如何进一步做大人才“蓄水池”?叶继春委员建议,在继续做强现有领军科创平台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优化人才培养发展环境,把人才留下来。

“一家科研机构想获得和保持领先地位,必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发展环境,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叶继春委员进一步建议,宁波需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实现畅通的人才“上升”通道、构建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探索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逐步从“人才引得进”过渡到“人才留得下”。

“在宁波,一方面,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是企业觉得人才供不上、留不住。”乐静波委员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对宁波的人才供需情况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如何缓解企业人才紧缺,如何助力产业迭代升级?乐静波委员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高度重视提高宁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也是提高人口竞争力的核心要义之一。

乐静波委员建议实施“政校企服”四方联动,以实习补贴广泛引进,以技能提升持续陪跑,以产业标准严格筛选、大浪淘沙,招引企业紧缺的人才。

只要“积水成渊”,大学生必将成为宁波产业人才“蓄水池”。乐静波委员提出“内外相辅相成”的建议,“一方面‘以内为主’,精准提高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由服务机构提供岗位,学校配合调整实习教学计划,企业配合制定实训方案,几方合力共同提升毕业生能力。”乐静波委员在发言中说,另一方面,“以外为辅”,提供有竞争力的实习补贴,把补贴对象从宁波籍学生扩大到来宁波实习的学生,吸引全国毕业生来宁波就业。

提供更好保障 提升城市人口吸引力

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但服务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群体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宁波对于外来劳动力的依赖较深,这也是每年春节前后,不少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负责人因为员工返乡而急得直“跳脚”的原因所在。岑孟荣委员认为,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中小企业,如何为这个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我市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建设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岑孟荣委员为此建议,要推动保障对象多样化。他说,“推动市级全面统筹和区级精准试点相结合,扩大中低收入新市民的住房保障面。比如,针对从事养老产业的群体,在鼓励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做好登记备案前提下,也可申请保障住房,体现住房保障申请面的普惠,同时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安居才能乐业,岑孟荣委员建议,要推动保障房类型多样化。中低收入新市民既有刚入职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拖家带口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保障房需求的差异较大,因此要提供精准化的住房保障。他进一步建议,一是要优化房源套型配比结构,除提供9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外,重点提供40平方米至50平方米的紧凑型户型和单身公寓;二是住房保障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选择实物住房保障,也可以选择货币化住房补贴;三是除建设长期性保障住房外,可按地域分片区新建或改造建设“新市民就业创业服务驿站”,让新市民第一时间感受到宁波的温暖。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让他们愿意留在宁波、热爱宁波,也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黄立明委员为此提出了四条针对性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切实提高务工人员的收入;完善多方保障,提高务工人员生活条件;全民共享学习,提供持续职业成长的机会;提高社会融合度,让外来务工人员更有归属感。

对于务工人员最为关注的保障问题,黄立明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务工人员反映较多的有生活成本高、适宜长期租住的房子难找、基本保险不充分、工作岗位不容易找等。黄立明委员建议,调降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廉租房条件,让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有同等机会租住廉租房;完善务工人员保险制度,关注务工人员因病、因意外引发贫困的情况,扩大劳动者各类常规保险和职业保险的覆盖面;同时,依托区域数字化系统,及时发布岗位数量、待遇、技能要求。

傅晓委员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公共服务体系难以适应我市的发展,与人口相关的公共服务配套还不够匹配,尤其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方面还有缺口。

傅晓委员建议,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密切追踪国家公共资源配置趋势和标准(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提供服务),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挂钩机制,争取上级更大的公共资源支持,提高人均资源配置比。推动按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测算医疗、教育、养老等支出,提升一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比,更好满足人口需求,提升人口竞争力。

系统精准施策 提升人口治理水平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探索“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重大问题,需要系统精准施策,是委员们在发言中一再提及的话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宁波同乡会会长范久祥通过分析香港的人才政策,结合宁波实际,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重视对接国家战略,并以丰富多元的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引擎。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发布,直接吸引更多金融、创科、文化、航海、航空等领域的人才,为提升香港竞争力和增强香港发展动能注入了重要的能量。”详尽分析香港如何以人才政策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之后,范久祥委员建议宁波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并以此完善人才发展战略。“宁波地处长三角,可基于现有的产业优势,如港口物流、化工、电子信息等,明确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强化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提升宁波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范久祥委员说。

“根据区域支柱行业和人才稀缺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精准、详细的专业领域人才清单,是香港人才政策给我们的又一启示。”范久祥委员建议宁波加大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并精准吸引人才。如在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发力,通过引入对应人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如何留才上,范久祥委员建议宁波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创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支持、法律咨询等创业服务,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和创业者。

得青年者得未来。姚成志委员认为,要布局能够吸引青年人的产业体系,同时聚焦青年人需求,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品牌。

如何吸引青年人来宁波?姚成志委员建议分产业制定人才招引政策。他认为,首先,人才政策要因“业”施策。制定人才招引政策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对于不同行业人才的界定和扶持政策不能一刀切,特别要重点扶持宁波明确要发展且目前基础比较薄弱的产业。“其次,人才政策的制定要适度超前。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人才培养成长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所以人才招引政策要先于产业政策,确保人才供给可以快速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他说。

袁涌泉委员的观点和姚成志委员的想法如出一辙。“宁波要进一步提升人口竞争力,必须引入和留住新生代。”袁涌泉委员在发言中说,“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对新生代的吸引力,否则将面临‘没来的不愿来,来了的又想走’的局面。”

袁涌泉委员说,新生代对城市评价标准更为丰富,位列前八的评价标准依次是生活性价比、居住便利程度、工作机会、有无交通枢纽、交友氛围、文化娱乐活力、商业发达度、生活新鲜感。

“由此可见,新生代尤其重视与生活相关的标准。”袁涌泉委员建议,重点打造标志性区域,用城市特色吸引新生代;拓展创意化、年轻化的服务空间,用生活方式留住新生代。

“要重视城市网络形象的打造和传播,让宁波在新生代中‘红’起来。”袁涌泉委员说,宁波能否重塑崭新的网络形象,除了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系统策划与推广,还要进一步加强与抖音、B站、小红书等热门平台以及专业评价机构、网络大咖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主动提供新生代喜闻乐见的素材信息,高效精准推介宁波。

提升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率,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

励佩珍委员为此建议,优化生育友好政策体系,构建生育成本分摊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托育发展水平;强化宣传引导,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要优化生育保障政策,逐步实现生育保障全覆盖,切实落实产假、育儿假、男方护理假等制度。要完善托育政策体系,将0至3岁婴幼儿照护列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分类制定入托补贴,加强生育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励佩珍委员在发言中建议,要降低“三育”成本,多方式减轻育儿负担,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进一步完善“外二代”积分入学制度。同时,推进职场与家庭双场域性别平等,采取修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等方式,加强用人单位规范化管理,想方设法促进女性就业。

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战略性问题,同时也是异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市政协将始终与市委、市政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将持续、深入关注我市人口发展,组织政协委员主动作为,加强调查研究,多提精准建议,不负党委政府所托、不负人民群众所望。

记者手记

让“城”与“人”相互成就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每一座城市的梦想。

在联组专题协商交流活动中,委员们围绕“提升人口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建言献策。虽然切入点各异、角度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如何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让“城”与“人”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实现“以城聚人”和“以人兴城”。

先种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能级与人口竞争力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能级越高,个体的发展机会就越多、发展空间就越大,因此能持续吸引人口的流入;而人口的流入和集聚,又为城市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根本的原因,也在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活力的不断增强。

因此,提升人口竞争力,关键在于通过“软硬兼施”,提升城市能级。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就“硬”而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创造更多工作机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让宁波成为人力资源集聚的大磁场。

就“软”而言,着力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提供更为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大家安心、顺心、舒心。同时,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吸引力,让更多人选择宁波、扎根宁波。

记者何峰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