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宁波12地追“新”记综述:因地制宜 “新”“新”向荣
2024-12-22 08:51  浏览:298

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国经济的“大能量”,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活力之源”。

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去年,宁波有7个区(县、市)进入GDP“千亿俱乐部”,占全省的1/4。

当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之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了明年重点任务的第二条,可见其分量之重。

宁波作为全国、全省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怎样做到“因地制宜”?10月份以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派出多路调研小组,进都市、踏滨海,探老区、访新区,挖掘10个区(县、市)和2个功能区的追“新”故事,探寻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举措。

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因地制宜:立足区域特色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曾表示,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产业发展上。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换而言之,各地的“因地制宜”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发展水平、创新要素等做好“特色文章”。

看传统产业。

它一度被贴上“大粗笨旧”的有色标签,但传统不代表落后。立足最大的产业“家底”,各地正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让传统制造业“老树开新花”,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在宁海,汽车零部件、模具两大传统产业抢占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在融合创新中焕发“第二春”。如今,该县已成为国内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度高、研发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重点区域;

在北仑,国内烧结钕铁硼磁钢供应商“龙头”科宁达整理产品的碳足迹及碳排放数据,响应西门子的“零碳先锋计划”;青峙化工园区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临港工业强区“绿”意盎然。

看新兴产业。

它因“新”而受青睐,但宁波各地更多依托原有产业的相近性,以另一种思维模式,来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或者利用当地的特殊资源来实现新兴产业“无中生有”,让“新枝抽新芽”。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

千百年来一直靠海吃海的象山,如今转向海洋新兴产业“耕海牧渔”,清洁能源、海洋生物等海洋经济八大产业链,成为激发半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盘”,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该县GDP比重逐年上升;

仅占全市2.5%土地面积的镇海,虽然不产新材料原料,但借力“家门口”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8个新材料领域的重大科创平台,撑起了百亿级新材料产业。

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余姚举行。黄静波 摄

看未来产业。

在宁波聚焦未来产业“153”赛道,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的背景下,一些地区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前瞻思维谋篇布局,撬动未来产业拔节起势,以接住未来发展的“泼天富贵”——

海曙凭借丰富的人才储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及深厚的制造业底蕴,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上逐渐“开花结果”,揭榜省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为全市唯一;

高新区掀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浪潮中,人形机器人星光熠熠。其中,均普智能的贾维斯2.0版人形机器人,已成为企业的“活招牌”,未来可在工业场景承担搬运货物、上下料等高度柔性化工作。

无论是传统产业“开花”、未来产业“拔节”,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荫”,各地这“三块田”的“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透过产业看本质,调研组看到各地正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这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宁波实践。

让我们再换个视角来审视,新旧之分只是相对。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将产业结构中真正的驱动力找出来,培育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力,实现“旧中焕新,新中有根”,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培育壮大:答好三道“必答题”

如何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让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生长繁衍”,成为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今,宁波各地正面临三道“必答题”,并在探索中尝试解题。

首先是“人才之问”——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氛围、人才政策等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远离中心城区的县、市均面临人才难留的困境。以“家电重镇”慈溪为例,该市不少家电企业面临工业设计师短缺、应用型人才培养周期过长等问题。

近年来,慈溪通过探索“产业教授”“科技特派员”“卓越工程师”等制度,利用区域内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慈溪创新设计研究院等院校资源,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流动机制,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来慈发展;

其次是“资本之问”——

未来产业虽然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特点,能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很多产业眼下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需要有各种“耐心资本”加持。

以江北为例,该区是宁波最先瞄准低空经济赛道的区域,其引进的“华擎航空”主营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在过去8年里公司已“砸”入数千万元资金用于产品研发。虽然其间获得了社会各界4000多万元的融资支持,但仍是杯水车薪,只够企业维持日常运营。

浙江华擎航空发动机科技有限公司。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面对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大量资金需求,企业如何开辟“生财新径”?

从宁波各地的实践来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让各界资本不断发掘企业市场潜力,真正树立“放长线钓大鱼”的观念。

在海曙,区国投三轮投资、市工投一轮投资、市天使基金一轮投资……力度空前的“耐心资本”,让寰采星仅用3年时间,成长为国内新兴显示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黑马”。在刚刚召开的2024浙江省创业投资大会上,该企业成功入选“2024浙江最具投资价值创新企业TOP50”榜单。

最后是“科研之问”——

当前,科研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供需“不对称”现象仍然存在。科研院校的研究往往更侧重科学发现和理论突破,时间周期也相对较长;而企业则更注重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商业价值,更希望科研成果实现快速转化。

针对科研创新与产业所需出现的“两张皮”现象,应如何贯通产业应用与技术研发的“桥梁”,以产业需求撬动技术研发?

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技术沉淀”不足的问题,宁波市临港装备与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充当好“海洋经纪人”,逐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余姚各企业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等院所携手攻关,让科研人员深度下沉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与企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双赢”局面。

我们在梳理调研情况时发现,宁波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除了人才、资本和科研外,还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划滞后、生产要素融合不够、体制机制亟待优化等方面。江北区投资促进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与深圳、苏州、杭州等城市相比,目前宁波还没有专门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招商和产业发展。

追高求新:拉长板锻新板补短板

在宁波经济的版图中,各区(县、市)既各美其美,又交相辉映。

赛迪顾问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市的鄞州、北仑、海曙入选中国百强区,慈溪、余姚、宁海入选中国百强县。宁波的10个区(县、市)有6个入围中国百强榜,反映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澎湃活力。

明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谋划之年。站在关键节点上,我市各地如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进一步提升经济质效、汇聚发展势能,为宁波切实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参与此次调研的宁波市政府研究室一级调研员、副研究员农贵新建议,宁波要建立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打开县域发展新空间;要发挥甬江科创区的引领作用,引导各地强化未来产业与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要通过产业基金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整合,助力新兴产业萌发与成长。

他用一个比喻,剖析了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机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市级层面相当于篮球队的“总教练”,区(县、市)是团队中并肩作战的“队友”,只有统一步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作为球队“总教练”,市级层面应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为区(县、市)之间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供宏观指导和支持,促成紧密的县域合作分工体系。要确保各区(县、市)在发展规划上保持协同,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供给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为县域间的合作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区(县、市)作为“队友”,应充分利用各自的地理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发挥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引领性作用,形成各具特色、实力强大的县域经济。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高地。

慈溪市观海卫镇大岐山国能置信智造谷。观海卫镇供图

善弈者谋势。当前,宁波各地正打开新质生产力的想象空间,竞逐“新制造”、开辟“新赛道”,探寻自身的动力升级方向和可行实践路径。市级层面也正围绕人才、资本和科研“三问”,助力各区(县、市)解题。比如,在11月29日举行的“宁波创投日”上,我市发布了总规模超1300亿元的重大基金项目,以耐心资本引导产业向“新”。

“作为经济大市,宁波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需要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城市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认为,当前,宁波各区(县、市)仍需进一步“拉长长板、锻造新板、补齐短板”。

一要加快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在“有中生新”上,宁波的传统制造业“家底”丰厚,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利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改造路径和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无中生有”上,不能盲目追“新”,对于自身比较优势、薄弱环节等,要进行系统分析、战略谋划,找准发力点,发展具有“县域辨识度”的新兴产业。

二要加快集聚创新型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端人才支撑,这对于宁波县域甚至全市而言,相对是个短板。要通过一系列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与本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形成正向的循环系统,打造可持续的人才创新高地。

(记者 沈孙晖 何晴 见习记者 王佳辉)

  相关报道:

  宁波12地追“新”记 | 高新区乘“数”而上 向“新”求质

  宁波12地追“新”记 | 前湾新区加速开启“芯”征程

  宁波12地追“新”记 | 奉化集成创新以“优”焕“新”

  宁波12地追“新”记 | 宁海“双擎”融合出新焕彩

  宁波12地追“新”记 | 深耕新材料 镇海种“粮”扩“仓”

  宁波12地追“新”记 | 北仑“绿色经济”春意浓

  宁波12地追“新”记 | 余姚机器人聚“链”逐“群”

  宁波12地追“新”记|抢跑未来产业新赛道 海曙何以能?

  宁波12地追“新”记|象山深耕蔚蓝谋“新途”

  宁波12地追“新”记 | 站在产业“风口” 江北何以逐梦低空?

  宁波12地追“新”记|慈溪千亿智能小家电 澎湃动能何来?

  宁波12地追“新”记|鄞州“小巨人”何以释放“大能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