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钱湖陶麓街区的网红墙前打卡。
当代年轻人出游,可以不带充电宝,但不能不带自拍杆;可以不在乎网红餐厅的味道,但必须拍到“出片”九宫格。他们一边在朋友圈上演“人生高光”,一边在现实里吐槽“踩雷”。
从“战袍”汉服到悬崖摆拍,从“多巴胺穿搭”到“KPI式旅游”,年轻人为何沉迷于“出片”?今天,我就结合自身来扒一扒这届年轻人的“出片执念”。

台州市仙居县神仙居景区专门设置了游客打卡墙。
一张精心构图的照片
胜过千言万语
所谓“出片”,指的是年轻人在生活、旅行中追求拍摄美图的行为。“假期再苦,不能苦了朋友圈”——当代年轻人的旅行信条,完美诠释了“出片”的本质:社交货币。在互联网原住民的世界里,一张精心构图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有种旅行模式叫“打卡式旅游”,以最少的时间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主打一个“来过”。盖章打卡、朋友圈定位、发视频、晒美照是“标准动作”,排队两小时、打卡五分钟是旅行常态。
还有一种“出片”,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比如为了拍到北仑福泉山风车公路的日出云海,很多朋友凌晨2点出发去山顶蹲守,只为一览日出壮阔;为了在台州神仙居景区拍到一张仙气飘飘的“佛影莲韵”,清明假期时愣是排了1个小时队,才轮到2分钟的拍照时间。有时候,那个“出片”的“网红”机位,也许在一片灌木林中、也许在一个小土堆上。

台州市国清寺,和隋塔同框打卡,在小红书上是一个网红机位。
大家常说,这真是“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
当然,为了“出片”而影响公共环境或以身犯险的做法,绝对不可取,比如有的人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喧闹,有的非法闯入未开放区域探险,带来安全隐患。
年轻人钟爱“出片”的背后,对于个人来讲,是社交的需要;对于打卡地而言,契合了“火一把”的期待;对于发布平台来说,则是“流量密码”。
不过,对于我而言,我还是看重“体验”和“出片”的双重感受。毕竟,我记录下的,都是很久以后无比怀念的时光。
这几样拍照“神器”让你独自出游也能出片
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免不了独自出游,但是我仍然晒出了看似是他拍的全身照,而不是自拍的大头照。我也多次被身边的朋友同事询问:“你的照片都是谁给你拍的?”我狡黠一笑:“自拍。”对方甚至会似信非信。
实际上,一个人出行时,并不是只能拍出用前置摄像头拍摄的大头照,学会这几个方法,无论何时都能“出片”。

三脚支架自拍展示
1.蓝牙自拍三脚架
自拍杆和三脚架是独行者的“隐形摄影师”,使用自拍杆或三脚架自拍,不仅能解决无人协助拍摄的难题,还能大幅提升照片质量和创作自由度。
如果使用单反相机的三脚架,架好单反相机后,通过手机Wi-Fi或蓝牙连接,可以看到实时画面,自己在场景中摆好姿势,点击手机即可拍摄。考虑到便捷性,我多是使用手机蓝牙自拍三脚架,适合平地。还有八爪鱼三脚架,可缠绕栏杆或树枝固定,适合复杂地形。


无人机跟随拍摄视角
2.小型无人机相机
无人机也是“自拍神器”,而且,相比于三脚架,它的视角更丰富。不过要注意在安全、开阔的环境中使用。除了拍摄照片,它还可以实现跟随人物主体拍摄视频。

台州市神仙居景区,这张图是求助旁边游客帮忙拍摄的。
3.大胆向路人求助

202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兰布统大草原,为拍摄日出,凌晨4点裹上厚棉袄在0摄氏度的气温下蹲守。
在某些环境比较复杂、或者游客较多的情况下,不适合架设三脚架,可大胆向其他游客请求帮助。注意要优先找同样在拍照的游客(大概率懂构图)、带专业相机的人(摄影爱好者)或结伴出行的情侣/家庭(更愿意互助)。旅行中的温暖互动,也是一种珍贵的回忆。
宁波晚报记者 马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