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江北区甬江实验学校内,甬江街道工会爱心托管班暨第十五届“小候鸟”夏令营如约开营。
今年共有384名孩子相聚于此,比去年多出100余名。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工地的泥瓦匠、服装厂的缝纫师傅、车间的一线工人……
孩子们每年假期从五湖四海“飞来”与父母短暂相聚,又在开学季“飞回”家乡——这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形象地称为“小候鸟”。
首批“小候鸟”,回望来时路
甬江实验学校的报告厅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的孩子,他们正专注地参与一堂急救培训课程。老师生动的讲解,不时引来孩子们热烈的掌声。
“设施更完善了,课程设置更丰富了。”26岁的严妍娜望着眼前景象,感慨万千。
严妍娜童年时,父母都在甬江街道梅堰社区附近的工厂务工,她在衢州与外公外婆生活,只有寒暑假才能与父母团聚。后来,她被接到宁波,父母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她,暑假更是如此。
直到2007年,她参加了梅堰社区组织的“小候鸟”夏令营。“虽然条件不算很好,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小朋友都非常开心。”严妍娜说。
2010年,甬江街道总工会与辖区几家大型企业携手,开始在厂区开辟固定场所,为职工子女开设暑期夏令营,梅堰社区的这项公益行动得到全新升级。
街道举办的首届夏令营只有几十名孩子,由大学生志愿者和企业行政人员担任临时老师,进行简单的作业指导,并组织放风筝、跳皮筋等小游戏。
严妍娜至今仍记得与她一起玩耍的那几名女生,也还记得当时照料她们的哥哥姐姐。“他们现在应该也快四十岁了。”她顿了下,显得有些惆怅。
“候鸟女孩”,终圆幼师梦
那些围坐在一起学习手工、上体能课的时光,是严妍娜每个假期最期待的事。每次开学回到学校,她的社会实践表总是填得满满当当。
“当时,宁波大学的哥哥姐姐为我们辅导功课,我们一起去参观大学校园。”她回忆,“这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开始怀揣对大学的向往。”
从很小的时候,严妍娜就想成为一名幼师,也正是在“小候鸟”夏令营的这些经历,让她坚定了这个想法。高考后,她如愿考入宁波大学学前教育专业。
从一名文静内向的小学生,到宁波大学学子,再到夏令营的助教、志愿者……18年来,她的身份不断变换,却几乎从未缺席“小候鸟”夏令营。
5年前,年仅21岁的严妍娜获评“宁波好人”,照片里的她,笑容带着青涩。如今,她已顺利从宁波大学毕业,成为鄞州一家幼儿园的老师。有了专业知识赋能,她做助教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新老“候鸟”,同筑爱心巢
开营仪式后,严妍娜站上讲台,亲切地对孩子们说:“曾经我也和你们一样,都是‘小候鸟’夏令营的一员。但是你们现在有更专业的老师、更有趣的课程。希望你们能度过一个愉快、有所收获的假期。”
教室门口,甬江街道总工会主席郑亚萍看着这一幕,倍感欣慰:“十几年里,我们已服务职工子女3000余人次,其中不乏像严妍娜一样的‘小候鸟’。可以说,我见证了她的成长。”
如今,“小候鸟”夏令营的内容涵盖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户外拓展等多个板块,不仅有书法、绘画、手工等艺术课程,还有防溺水、交通安全等专题讲座和户外研学课程。
今年,甬江街道还在压赛堰社区设置了夏令营分营,主要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服务。
点滴变化,严妍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候鸟’夏令营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让更多孩子像我一样被呵护着。”她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吴天云罗秋玲